方治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治
别名:希孔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89
职业:作家 党务活动家
主要成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教育部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 国民党总裁室秘书 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
代表作品:《我生之旅》
人物简介
方治(1896—1989),字希孔,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后人。国民党重要的党务活动家、CC系把守宣传口的主将。早年在桐城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新式教育,并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总裁室秘书、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等要职。1949年退居台湾。
人物经历
中学毕业后,他1924年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研究班。回国后经戴传贤介绍到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作,后又转到国民党安徽省党部。1929年经邵元冲介绍,任国民党宣传委员会秘书。
由于他的文字能力很强,组织能力也很好,很快在宣传委员会露出头角,成为公认的该委员会最有能力的宣传干部。因宣传委员会在中央党部内办公,方治开始和陈立夫有了接触。
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后,宣传委员会改为宣传部,方治即升为主任秘书(部长叶楚怆)。1931年9月,国民党撤销中央党务各部,方治改任宣传委员会主任秘书,但其实际权力和副主任不相上下。刘芦隐虽居副主任地位,但凡事都嘱咐要征求方主任秘书的意见。
在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大”上,方治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成了CC系的骨干人物和把守宣传口的大将。会后,宣传委员会又改称宣传部,刘芦隐任部长,方治即任副部长。1936年7月,刘芦隐被戴笠系特务逮捕
人物影响
方治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曾起过一定作用。1935年10月,他与张道藩等在南京丹凤街筹建南京戏剧学校,张任主任委员,方治和雷震等人任委员,余上沅任校长。1938年迁四川江安县,改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戏剧学校。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他和邵华(安徽颍上人)奉教育部长陈立夫之命到安徽视察教育,把安徽当时四所省立临时中学和设在阜阳的省立颍州中学、颍州师范及颍州女中都迁往武汉,成立国立安徽中学(后改称国立第八中学),校址设湘西、川东各县,共有11个分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国立中学。在重庆时期,不少流亡来渝的安徽籍学生都得到方治的帮助。1958年他在台湾组织“中琉文化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