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詹姆斯·杜威·沃森简介

詹姆斯·杜威·沃森简介

淘名人 2023-09-06 09:27 热度:

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DeweyWatson,1928年4月6日-),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世界著名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中心法则),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偕同威尔金斯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作为现代生命科学和基因组科学的权威,在沃森等人的推动下,“生命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过去10多年里成功得以实施,人类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在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时年仅25岁的沃森则一鸣惊人,成为公众心中令人瞩目的科学英雄,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1962年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三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年~2007年间,沃森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2012年沃森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DNA之父沃森,2019年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人种)间智商存在差异的言论,而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

基本资料

中文名:詹姆斯·杜威·沃森

外文名:James Dewey Watso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8年4月6日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

职业:分子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普利奖章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性别:男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DeweyWatson,~),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科普利奖章获得者,科学界权威人物,被誉为“DNA之父”。

1928年4月6日生于芝加哥。

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进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

1951~195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

1953年回国,1953~1955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

1955年去哈佛大学执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

1961年升为教授,在哈佛期间,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1968年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方面的研究。

沃森被许多同事和朋友描述为:才华横溢、直言不讳、性格怪异。他知识渊博而不迂腐。精力非常旺盛,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很喜欢打网球。每天都坚持打一会儿网球。

主要成就

1951年~1953年在英国期间,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书。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和不少大学的荣誉学位。

此外,沃森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攻克癌症研究上,在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上等等。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沃森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教育,他的第一本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课本提供了新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

科学研究

实验竞争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

1951年,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轶事

自幼聪慧

沃森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孩提时代就非常聪明好学,他有一个口头禅就是“为什么?”,往往简单的回答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通过阅读《世界年鉴》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参加的一次广播节目比赛中获得“天才儿童”的称号,而赢得100美元的奖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专门用它来观察鸟。这也是他和爸爸的共同爱好。

由于有异常天赋,沃森15岁时就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在大学的学习中,凡是他喜欢的课程就学得好,例如《生物学》,《动物学》成绩特别突出。而不喜欢的课程就不怎么样了。他曾打算以后能读研究生,专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鸟类馆的馆长。

求学生涯

在大学高年级时,沃森阅读了一本艾尔文·薛定谔的书《生命是什么?》。他深深地被控制生命的奥秘的基因和染色体吸引住了。当S·卢里亚(一位从事噬菌体研究的先驱者)成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时,沃森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

1950年完成博士学业后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争议

2007年,沃森曾经公开表示,对非洲的前景不乐观,因为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假定“非洲人和我们的智力水平相当。当然,我也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然而当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2019年1月2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的“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中,沃森再次谈到当年的言论,他又表示“我的观点没有改变”,并强调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2019年1月11日,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为世界“DNA之父”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沃森(JamesWatson)因为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人种)间智商差异的言论被美国私人机构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