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外文名:Harald zur Hausen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936年3月11日
毕业院校:杜塞尔多夫大学
职业:科学家、医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宫颈癌的病原体
人物经历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人,出生于1936年,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豪森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成果:发现导致宫颈癌病毒。
生于1936年3月11日,德国医学科学家和退休教授。青年时期目睹了战后德国的景象,对待生活十分认真。他专注于学业。虽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享乐主义,但是他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嬉皮一族。
他毕生精力用于研究乳头状瘤病毒。2008年,因为发现了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是子宫颈癌的成因,而与另外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楚尔·豪森在波恩大学、汉堡大学及杜塞尔多夫大学学
主要成就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1936年出生于德国,他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是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的荣誉教授、前主任和科学主管。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致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宫颈癌,这是妇女第二大多发癌症。他意识到,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可能在肿瘤中以一种不活跃的状态存在,所以进行病毒DNA的特定检测应当可以查到这种病毒,他发现致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属于一个异种病毒家族,只有一些类型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可以引发癌症,他的发现使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自然历史被定性,使人们了解到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发癌瘤的机理,从而研发针对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预防疫苗。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曾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寻找不同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类型,这一工作由于这种病毒DNA只有部分进入基因组而变得很困难。他在宫颈癌切片发现了新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随后于1983年发现了可致癌的HPV16型病毒。他1984年
人物荣誉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
人物访谈
中国科研发展令人瞩目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事半功倍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初创企业得到的大力支持尤为关注。他提出,各国应特别加强对大学等科研机构基础性研究的关注和支持,“我认为所有技术方面的进步都建立在广泛的基础研究之上,然后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对中国以及对其他国家来说,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