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本庶佑简介

本庶佑简介

淘名人 2023-09-08 21:29 热度:

本庶佑

本庶佑(TasukuHonjo),男,1942年1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毕业于京都大学,免疫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静冈县公立大学法人理事长,文化功劳者。本庶佑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功绩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本庶同时因对细胞因子IL-4、IL5的分子鉴定,及发现对类转换重组及体细胞超变异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CytidineDearminase,AID)而知名。本庶是德国医学最高奖罗伯·柯霍奖的“科霍奖”得主,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之一”。2014年与詹姆斯·艾利森共同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2016年9月21日,入选2016年引文桂冠奖名单。2016年9月25日,第二届唐奖颁奖典礼盛大举行,首届唐奖生医奖得主本庶佑获奖。2016年12月,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2018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本庶佑

外文名:Tasuku Honjo

国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京都府京都市

出生日期:1942年1月27日

毕业院校:京都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免疫学家

主要成就: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获诺奖时任职:京都大学

性别:男

人物简介

本庶佑,男,37岁时成为教授。他原本是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专家,十分重视基础医学,且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他在1999年10月担任京都大学医学部长,其时已成为诺奖的有力竞争者。2006年,本庶佑担任日本内阁府科学技术会议成员;2013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2016年获得“京都奖”。

他的研究团队在1992年发现了蛋白质“PD-1”,直到1999年才弄清其相关免疫阻碍机制。

人物经历

学历背景

1975毕业于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66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1-1973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胚胎学部门客座研究员;

1973-1974美国NIH(NICHD分子遗传研究室)客座研究员;

1974-1979东京大学医学部助理教授(营养学研究室);

1979-1984大阪大学医学部教授(遗传学研究室);

1984-2005京都大学医学部教授(医化学研究室);

1996-2000/2002-2004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部部长;

2004-2006日本学术振兴会学术系统研究中心所长;

2006-2012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议员;

2005-迄今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寄附讲座客座教授(免疫基因体医学讲座)。

获奖记录

1978年:日本生化学会奖励奖

1981年:野口英世纪念医学奖

1982年:朝日奖

1984年:大阪科学奖

1984年:木原奖(日本遗传学会)

1988年:武田医学奖

1994年:上原奖

1996年:恩赐奖・日本学士院奖

2012年:罗伯·柯霍奖的“科霍奖”

2013年:文化勋章

2014年:唐奖生技医药奖

2016年:第二届唐奖

2016年9月21日,入选2016年引文桂冠奖名单。

2016年12月17日,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Honjo)因其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2018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本庶佑(TasukuHonjo),以表彰他“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荣誉头衔

2000年日本文化功劳者

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5年日本学士院会员

2013年文化勋章

人物事件

2020年9月11日,综合日本媒体的报道,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得者、京都大学特别教授本庶佑,此前因为与小野药业围绕抗癌药物Opdivo的专利使用费问题存在纠纷而拒收了该公司向其支付的费用。日本大阪国税局10日指出,经判定,本庶佑拒收的专利费所产生的所得税应由他本人承担。由此,本庶佑涉嫌在截止至2018年的4年间约有22亿日元(约人民币1.4亿元)漏缴税额,将被追缴约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00万元)。

人物观点

莫唯上唯书唯教条

不要迷信于定论和权威,也不要唯教科书/教条是从。

如果你相信写在教科书上的一切内容,那你就完了,你的科学探索不会有大的突破。你必须忘掉权威告诉你的东西,必须找出隐藏在教科书公开讯息背后的真相。

科学研究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文化或国家,这是非常普遍的人类活动。而且,重要的是,科学探索要与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进行大范围的交流。

一流成果不受待见

“我认为《自然》《科学》等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并不正确,论文发表十年后,还能被认为正确的只剩下一成。”

“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做研究很快乐

我做了这么多年研究,一直都觉得做研究很快乐。我从没有感到痛苦而想要放弃研究的时候。不过,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曾考虑过自己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想赚钱,也有的人想把一生倾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人各有所好。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研究者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大家不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