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约翰·巴丁
外文名:John Bardee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08年5月23日
逝世日期:1991年1月30日
毕业院校:威斯康星大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出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
性别:男
学位:博士
人物简介
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学习,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年到1933年期间,巴丁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E.P.魏格纳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到1941年间,巴丁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三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巴丁是在同一学术领域(物理学)中获得两次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位科学家。就这一事实本身,人们不难看出巴丁在科学的道路上是何等的勇于进取,和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在1972年他接受诺贝尔奖金时,基金会成员赞扬他们说:“……珠穆朗玛峰只有一小部分热心攀登者才能到达。巴丁、库珀、斯里弗三位在前人的基础上,终于成功地到达了这一顶峰……你们作为一支队伍,坚韧不拔,协力攻关……现在来自山顶上的那无限美好的景色终于展现在你们的眼前。”
1908年5月23日,巴丁出生于美国咸斯康星州的麦迪逊。1924年,进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电气工程,192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后,去古尔夫研究实验室,研究地球物理学三年。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他又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生,钻研数学和物理学。在那里,尤金·魏格纳(Eu9enewi9ner)把他领入了固体物理学的大门,正是在这个领域里,巴丁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合作型科学家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是一个合作型科学家的典型。巴丁是唯一的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他的两次获奖项目都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结晶。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肖克莱长于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固体理论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适应了半导体研究对理论的全面需要,而布拉顿等人在半导体实验上成果由于巴丁在理论解释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945年肖克莱设计了晶体管和有关电路,布拉顿等进行的实验却未发现预期的电流调制作用,1946年巴丁提出了表面效应理论,克服了这个困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