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贝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汉斯·贝特
外文名:Hans Bethe
出生日期:1906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05年3月6日
生平
1906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今属法国)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物理,在慕尼黑大学研究理论物理学,并于192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关于电子衍射理论的,迄今仍有重大价值。1929年研究晶体中能级的劈裂,指出晶体中的对称电场对其能级的影响。1930~1933年在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任教。在这段时间内,他曾赴英国随欧内斯特·卢瑟福及赴意大利随恩利克·费米进行研究工作。1933年离开德国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1941年入美国藉。
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在美国《近代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供后人参考引用的标准文献。在这一著作中,他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
1938年贝特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但直接反应是不可能的,他提
成就
汉斯·贝特于1906年出生于德国的斯特拉斯堡(二战后划归法国至今)。后在德国法兰克福接受教育,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Arnold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为逃避纳粹迫害,贝特于1935年离开欧洲来到美国。贝特因在1938年解释了为什么恒星能够在长时间里向外释放如此之多的能量而获得诺贝尔奖。二战期间,贝特受奥本海默之命负责原子弹研发的理论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核武器效率的公式就叫贝特-费曼公式.贝特晚年还研究了太阳中微子失踪问题.他对问题采取刨根问底的研究方法,有"战舰"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