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里·盖尔曼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默里·盖尔曼
外文名:Murray Gell-Man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9年09月15日
逝世日期:2019年5月24日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博士)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提出了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 获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美国纽约
血型:O型
人物生平
1929年9月15日,盖尔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
盖尔曼8岁那年就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从一家地方公立学校升入纽约的一所高级学校。
15岁时,盖尔曼考入了耶鲁大学。
1948年,盖尔曼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并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奖金而成为那里的研究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盖尔曼从师于著名物理学家V·韦斯柯夫。
1951年元月,盖尔曼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他在研究生期间的出色工作,盖尔曼被资助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一年(1951年)。同年的夏季,他在依利诺斯大学进行了一段教学和研究。
1952年,盖尔曼成为芝加哥大学核研究所(后来改名为费米研究所)的讲师。在这个研究所里工作,盖尔曼深为以费米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气氛而激励。
1953年,盖尔曼升为助理教授,并在此年提出了著名的奇异量子数概念。
1954年盖尔曼成为副教授,该年秋季,盖尔曼到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于1955年初他离开芝加哥,又一次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
人物荣誉
1959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丹尼·海涅曼奖:
1966年,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E·O·劳伦斯物理学奖;
1967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富兰克林奖章;
1968年,获美国科学院的J·J·卡蒂奖章;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家庭情况
盖尔曼的父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奥地利移居到美国的。他的父亲阿琵·盖尔曼是一位语言教师,并且通晓数学、天文学和考古学。盖尔曼的母亲叫波琳·瑞彻斯坦。盖尔曼弟兄两人,他的哥哥本尼迪克·盖尔曼曾是一家报刊的摄影记者。在他哥哥的影响下,盖尔曼对鸟类及自然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955年4月19日,盖尔曼与当时在那里工作的英国姑娘(一位考古学家的助手)J·M·道(Dow)结为夫妻。他们生有一个女儿利莎和一个儿子尼古拉斯。J·M道于1981年12月去世。
人物经历
人们说他有“五个大脑”,遗传运算法则创始人约翰·赫兰(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称他是“真正的天才”,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曾评价他“现存的在广泛的领域里拥有最深刻学问的人”,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斯蒂文·温伯格说他“从考古到仙人掌再到非洲约鲁巴人的传说再到发酵学,他懂得都比你多”。
1929年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移民美国后管理着一个语言学校,“他是来自解体前的奥匈帝国的移民,但说着无可挑剔的英语,并在语言上也这样苛求我”,盖尔曼后来回忆到。就在他出生前几周,美国大萧条时期降临,所以童年时他的家庭一直很拮据。童年的盖尔曼兴趣十分广泛,很早就成为街区里有名的神童——他的同学认为他是“会走路的大百科全书”。到14岁时,他考虑申请到耶鲁大学,父亲问他想学什么,“我回答说‘只要跟考古或语言学相关就好,要不然就是自然史或勘探’,父亲的第一反
研究成果
奇异数守恒定律
纵观粒子物理学的百年发展史,可谓群星璀璨,英才辈出。默里·盖尔曼就是其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经主宰粒子物理的走向长达十余年。他深邃的洞察力与旺盛的创造力使同时代的许多物理学家黯然失色。他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重要贡献极大地加深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了解。盖尔曼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第一次单独开展研究的是:怎样解释不按物理学家预料的方式运动的某些怪异的宇宙射线。50年代前,质量处于质子和电子间的介子不断被发现,再后来又发现了超子。这些奇异粒子的奇异性表现在:产生的快,消失得慢,有些介子的寿命比当时得到公认的理论所预言要长得多;并且成对出现。盖尔曼下工夫理出头绪来,他把奇异粒子按电荷、同位旋进行整理,发现通常费米子的同位旋为1/2,如核子具有二重态:中子和质子。而同为费米子的超子Σ的同位旋是1,呈现三重态,而不是双重态,并且可带正电、负电,或者不带电。这样的同位旋值对费米子而言是奇异的
人物评价
盖尔曼在撰文说明宇宙线粒子行为似乎违反了物理学定律时,援引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没有任何极致之美,在其结构中不会呈现任何奇异性”。美国作家乔治·约翰逊为盖尔曼写的科学传记的主标题是StrangeBeauty,中译者译为《奇异之美》,当然十分贴切。盖尔曼人生也是充满奇异性。他给其理论起了一些古怪的名字,如“奇异数”、“八正法”、“夸克”、“小牛肉和野鸡”等。信手拈来,皆有典故,且妙趣横生他的性格可谓古怪奇异,特立独行,甚至近乎疯狂。他总是与费曼一争高低(费曼获得过1965年诺贝尔奖),竞争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最聪明的人”。他作客日本讲学,不顾客人的礼貌,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同事“教条主义态度”“完全不可理喻”。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能讲六七种语言;对鸟类分类学的知识让专家自愧弗如。他到处奔走,极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环境,防止盲目发展。
夸克之父——默里·盖
研究贡献
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quark)组成的,很多中国物理学家称其为“层子”。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电子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夸克一词是盖尔曼取自J·乔埃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词句“为马克检阅者王,三声夸克”.夸克在该书中具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一种海鸟的叫声.他认为,这适合他最初认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电荷非整数”的奇特想法,同时他也指出这只是一个笑话,这是对矫饰的科学语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他喜欢鸟类的原因.
最初解释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论需要三种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种味,它们分别是上夸克(up,u)、下夸克(down,d)和奇异夸克(strange,s)。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c)。1977年发现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种夸克底夸
圣塔菲研究所
SFI被称作是“没有围墙的研究所”,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圣塔菲城,1984年在盖尔曼的倡议下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逊(PhilipAnderson)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ennethArrow)等人的支持下创立,该所把复杂性作为研究的中心议题,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复杂理论的多学科研究。2005年暑假SFI曾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功的合作在京举办了“2005年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对此方向感兴趣的一流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