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康奈尔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埃里克·康奈尔
外文名:Eric A. Cornell
国籍:美国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科学家、教师
主要成就: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BEC
性别:男
职称:教授
简介
埃里克·康奈尔(EricA.Cornell,1961—)、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Ketterle,1957—)和卡尔·韦曼(CarlE.Wieman,1951—)因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对这种凝聚物的特性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共同分享了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新物质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发表论文
1924年,年轻的印度学者玻色撰写了一篇论文,用完全不同于经典电动力学的统计方法,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论文寄给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期望得到后者认同。爱因斯坦马上认识到该文的价值,立即将其译成德文发表。随后,爱因斯坦又将玻色的方法推广应用到单原子理想气体,并预言这些原子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热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将会发生相变,变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处在这种状态的气体原子,其总自旋一定为整数,即为玻色子。当温度足够低时,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气体原子会变成一群“统一行动”的原子,即“凝聚”在一个相同的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物质状态。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经过70多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的康奈尔和韦曼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克特勒先后在实验中真正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
科学意义
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以芯片技术为例,目前的芯片都是利用普通光线的激光来完成集成电路的光刻,而普通光线的波长是有限度的,所以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如果利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来完成集成电路的光刻,将会大大提高集成电路的密度,从而大大提高电脑芯片的运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