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戴维斯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雷蒙德·戴维斯
外文名:Raymond Davis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14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2006年5月31日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华盛顿
基本介绍
简介
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DavisJr.,1914-)和小柴昌俊(MasatoshiKoshiba,1926-)因在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所作的贡献,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Giacconi,1931-)因发现宇宙X射线源,共同分享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尽管每秒有上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人们的身体,但是人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25年之后,考恩(C.L.Cowan)和莱因斯(F.Reines)领导的小组第一次通过实验直接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戴维斯和小柴昌俊的工作是进一步证实了太阳中微子的存在。元素核合成理论预言,太阳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中微子。
戴维斯通过ν+37Cl→37Ar+e-反应来探测中微子的,他的实验装置是一个埋在胡姆斯塔克(Homestake)1500米深矿井中的装有615吨C2Cl4液体的大
贡献
贾科尼领导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爱因斯坦X射线天文望远镜”并首次获得了精确的宇宙X射线图像,第一个探测到了太阳系以外的X射线源,第一个证实了宇宙中存在X射线辐射背景,第一个探测到了可能来自黑洞的X射线。另外,他还倡导研制了“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并于1999年送入太空,这对探测星系、类星体和恒星以及寻找黑洞、暗物质的踪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导致了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