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简介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简介

淘名人 2023-09-11 12:57 热度: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August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物理化学家,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他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累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1903年因建立电离学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外文名:Svante August Arrhenius

别名: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国籍:瑞典

出生日期:1859年2月19日

逝世日期:1927年10月2日

毕业院校:乌普萨拉大学

职业:物理化学家

主要成就:创立电离理论

出生地:瑞乌普萨拉

代表作品: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经历

1859年2月19日生于乌普萨拉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1876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化学系。

1878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不久到斯德哥尔摩准备博士论文。

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论文申请博士,答辩后被评为有保留通过的四等,这几乎使他失去担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资格。只有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慧眼独识,支持他的观点,亲自到乌普萨拉请他到德国里加大学任副教授,这迫使乌普萨拉当局同意聘他为该校讲师。

1885年到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

1889年升教授,1891年担任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讲师,1895年出任该院院长。

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1911年选为本国皇家学会会员。

1927年退休。

1927年10月2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学子时期

阿累尼乌斯生于瑞典,祖父是一个农民,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主任。阿累尼乌斯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他是看哥哥写作业时逐渐学会了识字和计算。他的启蒙教育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了。6岁时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阿累尼乌斯聪明,好学,精力旺盛,有时候也惹事生非。在教会学校上小学时,就常惹老师生气。有一次他给同学们讲故事,竟过了上课时间,老师想要处罚他,又被他逃了过去。

进入中学后,阿累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聪明的人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他从不放过,经常与同学们争论一番,有时候也和老师辩个高低。

1876年,17岁的阿累尼乌斯中学毕业,考取了乌普萨拉大学。他最喜欢选读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只用两年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1878年开始专门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塔伦教授(T.R.Thalen)是一位光谱分析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

实验学术

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较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终被认可

博士学位得到了,但是电离学说却不被人理解,特别在瑞典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决定向国外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当然是要找一些有创新能力、有新观点的人。他想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但是克劳修斯年老体弱,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阿累尼乌斯也想得到德国化学家迈耶尔的支持。迈耶尔曾经独立地提出过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化学家,但是迈耶尔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麻木不仁。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对阿累尼乌斯的态度却是另一番景象。1884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使奥斯特瓦尔德难忘的事情:他牙疼得厉害;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读到了阿累尼乌斯寄来的论文。奥斯特瓦尔德忍着牙痛,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观点是可取的。并且立刻意识到,阿累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奥斯特瓦尔德立刻着手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成果

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1883年5月,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阿累尼乌斯在物理化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所创立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晚年时期

晚年的阿累尼乌斯,体弱多病,但他仍不肯放下自己的研究。他抱病坚持修改完成了《世界起源》一书的第二卷。1927年10月2日,这位68岁的科学巨匠与世长辞。阿累尼乌斯科学的一生,给后人以很大的思想启迪。首先,在哲学上他是一位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他终生不信宗教,坚信科学。当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在深受形而上学束缚的时候,他却能打破学科的局限,从物理与化学的联系上去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因而能冲溃传统观念,独创电离学说。其次,他知识渊博,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学有所长,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精通英、德、法和瑞典语等四五种语言,这对他周游各国,广泛求师进行学术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另外,他对祖国的热爱,为报效祖国而放弃国外的荣誉和优越条件,在当今仍不失为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主要贡献

阿累尼乌斯在化学上贡献有:提出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溶于水,其分子能离解成导电的离子,这是电解质导电的根本原因,同时溶液愈稀,电解质电离度越大。电离学说是物理化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而解释溶液的许多性质和溶液的渗透压偏差、依数性等,它建筑起物理和化学间的重要桥梁。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导出著名的反应速率公式,即阿累尼乌斯方程。

公式可推算出温度升高10度,化学反应速度约加快一倍,这使化学动力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奠定宇宙化学研究的基础。他根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最早预言太阳的能量来自原子的反应,特别是由氢原子结合成氦原子的反应。他还发现二氧化碳有较强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较早提出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室效应影响的见解。此外,他对彗星、北极光、冰川等的成因作了较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解释,特别是开创免疫化学研究的航道,以及各种毒素的化学结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溶液理论》《宇宙物理学教程》《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定量定律》《化学原理》等。他曾获得过多次奖赏,除19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外,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吉布斯奖、法拉第奖等。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德国电化学学会名誉会员等。就连曾一度激烈反对他的克莱夫教授也不得不说:“阿累尼乌斯和柏济力阿斯都是瑞典的骄傲,从柏济力阿斯肩上卸下的斗篷已经由阿累尼乌斯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