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汉斯·费歇尔简介

汉斯·费歇尔简介

淘名人 2023-09-11 20:13 热度:

汉斯·费歇尔

汉斯·费歇尔,HansFischer,(1881~1945)德国生物化学家,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汉斯·费歇尔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汉斯·费歇尔

外文名:Hans Fisch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81年

逝世日期:1945年

毕业院校:马尔堡大学

职业:生物化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化学奖(1930),胆红素与血红素的合成

人物生平

1904年获得马尔堡大学化学学位

1906年和1908年分别获得医学执照和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埃米尔,费歇尔的助手

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

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1930年因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结构的研究,以及血红素的合成,获1930诺贝尔化学奖。

科研成就

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了8年多的时间在色素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费歇尔在实验中还发现,当把胆汁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汁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存在。同时,他又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有着实质性的类似,这就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能用来制造提取血红素晶,当把铁加入一种合成的名为原卟啉的卟啉分子中时,就制得了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由于这一突出贡献,费歇尔于1930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30年代,费歇尔研究叶绿素结构问题,发表100多篇有关论文。着重论证叶绿素噗吩取代时,中心有1个镁原子。这些研究成果为最后合成叶绿素铺平道路。

砒咯色素

费歇尔从胆汁主要有色物质胆红素入手研究砒咯色素。第一个研究成果是血红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脊椎备注的输扭送色素。研究表明,血红蛋白质是由CH基联结起来的4个不同取代吡咯,中心有铁原子大环结构。1929年后,证明胆汁色素是由卟吩氧化降解产生的线型四吡咯结构。1944年发表有关胆红素合成论文。

科研功用

汉斯·费歇尔成功的研制出了人造血红素,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血红素是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常作为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内的传递和氧化还原作用。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整整花了8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还发现,当把胆汗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汗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出现。在实验中,他还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类似,这一情形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以用来制得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费歇尔的这一突出贡献,使他获取了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造血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完全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它可以代替人血中的血红蛋白从肺脏向人体其它部分输送氧气。

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拉克和高兰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将一只小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溶液中,小鼠仍能活着,这

展开阅读全文 ∨

研究叶绿素

汉斯·费歇尔获得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继而着手研究叶绿素---植物中的绿色物质。关于叶绿素,威尔施塔特曾花费很大精力进行过研究。叶绿素的分子组成很象血红素,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极细微的差别,难以分辨清楚。费歇尔把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全部时间都奉献给这一任务,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得出了叶绿素分子的完整结构。血液之所以红、植物叶子之所以绿的秘密都被他揭开了。

晚年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歇尔仍留在德国,在德国战败前一个月,由于慕尼黑遭到大规模空袭,他的实验室被炸毁,在绝望之中他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