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英树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白川英树
外文名:Hideki Shirakawa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地:日本东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8月20日
毕业院校:东京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首次合成出了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诺奖时任职:筑波大学
现任职于:筑波大学
人物简介
姓名:白川英树
生日:1936年8月20日
国别:日本
研究领域:有机化学
获奖年限:2000年
获奖类别: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原因:因首次合成出了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
白川英树,日本著名化学家,因成功开发了导电性高分子材料而成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三名得主之一(另两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艾伦·黑格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他1936年8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他是作为医生的父亲的第三子。1955年从岐阜县立高山高中毕业,1961年自东京工业大学理工系化工专业毕业后又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化工专业博士课程,1966年读完博士课程后便在东京工业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当了助教。1976年他应艾伦·黑格教授之邀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博士研究员。1979年他回到筑波大学任物质工程学系副教授,从1982年10月起一直担任筑波大学教授,现为筑波大学的名誉教授。白川英树与家人居住在横浜
个人生平
教育经历
1961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聚合体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63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聚合体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66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聚合体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66-1979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利用研究学会、研究实验室。
1976-1977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79-1982筑波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1982-2000筑波大学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1991-1993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科学与工程学位委员会主席。
1994-1997筑波大学第三学群教务长。
2000年4月退休,筑波大学退休教授。
2001-2002年日本内阁科技政策理事会成员。
组织成员:日本聚合体协会,日本化学协会,日本物理协会,日本电化学协会。
所获荣誉
1979-2000《SyntheticMetals(Elsevier)》地区编辑。
2001-《SyntheticMetals(Elsevier)》退休名誉地区编辑。
1983年5月日本聚合体协会奖(1982)。
2000年5月日本聚合体协会,聚合体科学促进组织“杰出服务奖”(1999)。
2000年11月“PersonofCulturalMerits”和“OrderofCulture”奖。
2000年12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1月日本学院奖。
研究之路
研究方向:共轭聚合体(聚乙炔、燕麦灵等)的合成及特征描述、电动聚合物、液晶传导聚合体。
1977年,在纽约科学院国际学术会议上,时为东京工业大学助教的白川英树把一个小灯泡连接在一张聚乙炔薄膜上,灯泡马上被点亮了。“绝缘的塑料也能导电!”此举让四座皆惊。塑料向来被认为是绝缘体,因此电线用塑料管当外皮,塑料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塑料比金属轻得多,能做得很薄。
不能把塑料做成导体吗?白川英树自70年代开始就搞起了这个课题。这一想法是在一次偶然的无意的失败中提出的,却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白川在东工大研究有机半导体时使用了聚乙炔黑粉,一次,研究生错把比正常浓度高出上千倍的催化剂加了进去,结果聚乙炔结成了银色的薄膜。白川想,这薄膜是什么,其有金属之光泽,是否可导电呢?测定结果这薄膜不是导体。但正是这个偶然给了白川极大的启发,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在聚乙炔薄膜内加入碘、溴,其电子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正在这时
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白川英树等人发现导电聚合物以来,这一新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并引起了化学、物理、材料、电子、生物等领域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导电聚合物的新品种层出不穷、新应用日益拓展,且已有部分技术实现了商品化。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值得人们去追溯2000年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即导电聚合物研究奠基人的研究方法以及成功的经验与教训。虽然说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是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内科学家之间合作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范例,但对于每一位获奖者来说,各自的研究方法却不尽相同,下面主要对白川英树在导电聚合物的发现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介绍。白川英树1936年8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是一位医生。1955年白川英树从日本岐阜县县立高山中学毕业时,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医生就去选择医学专业进行深造,而是选择了化学专业。白川英树怀着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和执著追求,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61年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
科学研究
白川英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乙炔聚合反应的研究不能排除纳塔和齐格勒的影响,但在白川英树之前所得的聚乙炔均不理想,主要是合成的聚乙炔是结构不明的不熔不溶的粉末,如果站在半导体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聚合物是存在众多缺陷、无法应用的“废物”。正是白川英树等人发明的用改性齐格勒2纳塔型催化剂,在高浓度下制备结构规整、结晶度高的膜状聚乙炔新方法,使昔日曾受人们关注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候选者———聚乙炔再次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白川英树采用齐格勒2纳塔催化剂研究乙炔的聚合反应,其目的在于探讨三聚体的形成过程和制备聚乙炔薄膜。在SakajiIkeda教授指导下,白川英树发明了一种先将催化剂Ti(OBu)4/AlEt3(Ti浓度约为3mmol/L,Al/Ti约为3~4)溶于甲苯,制成膜然后利用乙炔气体的分压来控制它在催化剂膜上聚合速率的办法,并制得顺式聚乙炔
开启新时代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艾伦·J·黑格(AlanJ.Heeger)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化学家艾伦·G·马克迪亚米德(AlanG.MacDiamid)教授和日本筑波大学的化学家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教授,他们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导电塑料。白川英树的科研成果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主要硬件是无机半导体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电路的线宽已窄至0.1微米,接近极限。进一步提高集成度要向分子器件发展,使单个分子具有器件功能。由于有机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而且易于改变,便于制备分子器件。可以推测,伴随分子器件的出现,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将增大108倍,这相当于现在计算机工业40年的发展。半导体塑料将在更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手机显示、大型平板显示、可折叠电脑屏幕和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