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埃特尔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格哈德·埃特尔
外文名:Gerhard Ertl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10日
毕业院校:慕尼黑工业大学
职业:化学家
主要成就:1998年获Wolf化学奖 20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德国斯图加特
性别:男
主要经历
格哈德·埃特尔,大学生涯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格哈德·埃特尔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因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科学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
获奖记录
1998年,格哈德·埃特尔与索马杰共同获得Wolf化学奖。
2007年因为对“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社会影响
成果意义
解释臭氧层为何被破坏,宣布获奖者时,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埃特尔成功地展示了表面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这为现代表面化学研究打造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还被用于化学工业开发。
他的研究可以解释臭氧层为何会被破坏;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催化剂的原理等。
诺贝尔化学奖结果公布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将获得一枚金质奖章,一份获奖证书,并独揽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研究方法
凡在物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或表面现象,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德国科学家埃特尔的贡献则是,逐步建立深入研究表面化学的方法,以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
在最初的研究中,埃特尔研究了氢原子在金属表面的作用。由于物质表面的化学活性很强,在普通状态中很难研究某个独特的变化。所以进行这些实验需要完全没有污染的真空环境,以便
颁奖文告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科学领域。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
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设备,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格哈德·埃特尔的观察为现化表面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发。格哈德·埃特尔发明的研究方法,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
化学应用
表面化学反应在工农业操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1.清洗铂金表面的碳氧化物。
2.空调系统中的氟利昂,通过小冰晶体表面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层。
3.金属表面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时生锈。
4.电子工业中,制作半导体元件。
5.人造肥料中所含的氨,是通过氮和氢在金属表面生成。
中国学界情缘
中国的早期表面化学研究
中国也是较早开始催化和表面化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3年,张大煜先生在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开创和发展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从50年代初开始,他致力于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催化剂担体研究,结合水煤气合成石油的钴催化剂和合成氨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逐步建立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提出了表面键理论的设想,并以此为指导,研制成功了合成氨新流程3个催化剂,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在表面化学研究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故世的原大连化物所郭燮贤院士和原复旦大学的邓景发院士的工作。郭燮贤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提出了表面“空位”对吸附和催化反应作用的概念,以及氢和一氧化碳活化吸附方面的“易位吸附”和“协同机理”的新概念等。邓景发自行设计、组装了多种近代能谱仪,在国内较早建成了一个从分子水平研究表面吸附和催化过程的表面
人物评价
格哈德·埃特尔成功地提供了详尽描述,涉及化学反应如何在(固体)表面上发生,以此方式为现代表面化学奠定了基础。(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审委员会)
格哈德·埃特尔对人非常谦和,他兴致好的时候,还会邀请几位擅长小提琴和单簧管的朋友组成小乐队,一道为大家演奏几支曲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微雪)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吴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