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岸英一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根岸英一
外文名:日文平假名:ねぎし えいいち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1935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2021年6月6日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博士)
职业:化学家
主要成就: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中国长春
代表作品:人生7个台阶
人物简介
根岸英一(瑞典皇家科学院早先材料根据发音译为根岸荣一),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吉林长春(“伪满洲国新京”)。
战后,他回到日本神奈川县大和町(现大和市),并在大和度过少年时代。由于当时伪满的小学入学比日本国内早1年,故根岸英一入读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时比同级生都小一岁。1953年从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毕业,进入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就读。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66年,他从帝人公司离职,成为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研究员(指导教授为197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1968年成为普渡大学助手,1972年成为雪城大学助手,1976年再成为雪城大学助教授。1979年,在布朗邀请之下,回到普渡大学,就任教授。1999年起任赫伯特·布朗化学研究室特别教授。
现定居美国,但仍保持日本国籍。
2010年,出任索尼有机电子领域特别
荣誉成就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三人虽然研究领域相同,但多年来从未合作过,这在诺贝尔联合获奖的历史上相当罕见。
研究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
出任顾问
索尼公司日前宣布,曾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教授、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根岸英一,将出任索尼材料及设备领域特别研究顾问,重点负责有机电子方面的研究。作为顾问,根岸教授将通过参与研究进程审核会议等方式,为索尼所有内外部研究中心,在有机电子研发的各个领域提供咨询。他还将协助索尼制定中期及长期的研究计划,帮助培养优秀研究人才。
据了解,根岸教授的“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在医药、农业、塑料和液晶行业的先进技术中。而这些研究将为索尼的许多技术开发做出贡献,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种有机光能电池),次世代充电电池的电解质,植物塑料和可回收塑料等。
获奖感言
美国珀杜大学2010年10月6日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根岸英一举行了网络直播的新闻发布会,而根岸英一也激动地喜极而泣。根岸英一表示,其获奖主要得益于1976年至1978年间发表的10篇研究论文。
根岸英一说,当天早上5时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极为高兴”,“如果说,我从未想过获得诺贝尔奖,那肯定在撒谎”,不过,“我对我从事的工作创造的价值很有信心”。
根岸英一表示,对他而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现实的梦想”,但“仅仅是个梦想”。
根岸英一说:“我告诉过我妻子,我们不应该对获诺贝尔奖抱有过高的期望,这种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偶然成就的后果。我告诉我妻子,获奖的几率也就是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99%的可能不会获奖。”
在表达对妻子、已去世的导师赫伯特·布朗以及同事的感谢时,根岸英一开始哽咽,但很快就恢复过来,并面带笑容。
2010年75岁的根岸英一表示,他在珀杜大学工作得非常愉快,打算再工作几年。
学术论坛
2014年2月亚洲知识峰会于香港隆重举行,共同举办论坛并进行学术演讲
由世贸联合基金总会和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亚洲知识峰会,2月25至27日在港顺利及圆满举办成功,香港历史上首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做论坛,首位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和殿堂级艺术家张铁林院长同场参与,四位领袖历史性聚会震撼亚洲!活动开创了香港历史性先河,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和根岸英一教授,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张铁林院长主讲。四位领军级人物从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四大方面举办联合论坛。
为期三天的峰会,以全部免费的多元化方式精彩呈现,并且透过网上直播至互联网,覆盖全港百馀所中学和青年人。其主旨是针对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与未来,理想与创新的实践活动。青年是重要的国家力量,为青年参与创造便利条件,是社会平等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鼓励科学创新和年青人首创权,结合宗教文化、道德传
缘聚中国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市,他在珀杜大学(常译作“普渡大学”)的执教生涯中曾多次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多数时候他的课题组中8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在根岸英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普度大学为其制作了永久性的网页,其中一张根岸英一和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中,8个学生中有7个都是中国人。(从左上开始依次为朱刚国,梁波,尹宁,黄志宏,王光伟,郑子龙,E.Métay,夫人,根岸英一,胡茜)
他的很多学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最优秀的包括麻生明教授(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钢国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