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约翰尼斯·斯塔克简介

约翰尼斯·斯塔克简介

淘名人 2023-09-15 12:55 热度:

约翰尼斯·斯塔克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的发现者。

基本资料

中文名:约翰尼斯·斯塔克

外文名:Johannes Stark(德语)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74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57年6月21日

毕业院校:慕尼黑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1919年) “斯塔克效应” “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 “斯坦克数”

出生地: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

性别:男

逝世地: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

人物生平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的发现者。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957年6月21日卒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

科学成就

斯塔克以精湛的研究成果在原子物理学领域里独领风骚数年。在研究阳射线过程中发现一种重要规律,并发现了“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等等。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及电场中的分裂而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论贡献

斯塔克效应(英语:Starkeffect)是原子和分子光谱谱线在外加电场中发生位移和分裂的现象。分裂和位移量称为斯塔克分裂或斯塔克位移。斯塔克效应又可分为一阶和二阶斯塔克效应。一阶的情况下光谱分裂或位移是与电场强度呈线性关系,二阶则是和电场强度呈二次方关系。

斯塔克效应对应于带电粒子谱线的压力增宽(斯塔克增宽)。当谱线的分裂或位移在吸收线发生时则称为逆斯塔克效应(InverseStarkeffect)。

由电场造成的斯塔克效应与由磁场造成谱线分裂成数个部分的塞曼效应相似。

斯塔克效应可使用全量子力学的方式解释,但也有许多基于半经典物理的方式。

斯塔克研究了含有氢气的管子中极隧射线通过强电场的情况。1913年他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氢谱线加宽了。他立即联想到十几年前塞曼(P.Zeeman)的发现。这会不会是与塞曼效应对应的一种电学现象?从1896年塞曼发现谱线的磁致分裂以来,科学家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

展开阅读全文 ∨

政治倾向

斯塔克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上台后加入纳粹党籍,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为伦纳德的同盟者,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和攻击海森堡。后因屡次干涉纳粹上层官员的事务,被开除纳粹党籍。1947年被盟国军事法庭宣判服苦役4年。服完苦役後于1957年6月21日在巴伐利亚老家的庄园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