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汤川秀树简介

汤川秀树简介

淘名人 2023-09-15 15:02 热度:

汤川秀树

汤川秀树(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博士学位,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和大阪帝国大学(现大阪大学)。历任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9年,因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汤川秀树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返回日本。他从电磁理论得到启发,于1935年提出了关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论”。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汤川秀树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1907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1981年9月8日

毕业院校:京都大学(学士),大阪大学(硕士,博士)

主要成就: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日本东京

代表作品:《量子力学入门》,《基本粒子理论入门》,《旅人》

血型:O型

获诺奖时任职:京都大学

职称:教授

人物履历

1907年1月23日生于东京。

1913年入小学,成绩优良。

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物理系。

1932年任京都大学讲师。

1933~1939年在大阪大学任教,研究原子核和量子场论。期间提出介子论,并据此获得诺贝尔奖。

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

1939年回京都大学任物理学教授,直到1970年。

1943~1945年兼任东京大学教授。他从1946年起主编英文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向国外介绍日本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

1948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

1949年由于其核力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57年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呼吁和平利用原子能。

1975年以后长期患病。

1981年9月8日在京都逝世。

人物生平

1907年1月23日出生在东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第二年,全家搬到京都。父小川琢治是京都大学地学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而且兴趣十分广泛,爱好考古、书画、刀剑、围棋和中国文化,家中藏有丰富的书籍。生活在书香之家,汤川秀树从小就喜爱图书,养成了爱读、多想、勤写的好习惯。他的父亲是个开明的人,不像其他日本家庭那样硬要孩子遵命选择职业,而是谆谆诱导汤川秀树自己去抉择未来。勤奋向上的汤川秀树在他迈进大学的门槛时,决定专心致志地攻读物理学,还特地选定了当时新兴的量子物理学当作自己进击的目标。那个时候,日本的科学还是很落后的,量子物理学更是一片空白。汤川秀树的决定是十分大胆的,也是带有风险的,但是他毫不畏惧,充满信心地开始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他千方百计地搜集和购买各种关于量子物理的书刊,广泛阅读欧洲、美国的科学家们最新发表的论文,虚心拜一位有名的物理学教授为师。这样,汤川秀树在大学里打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介子假设

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论”,对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做了很圆满的解释。汤川秀树假设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另有一种交互吸引的作用力,在近距离时,远比电荷间的库仑作用力为强,但在稍大距离时即减弱为零,这种新作用称为核子作用或强作用。它是由于交换一种粒子称为介子而生的交互作用。他说,质子(为费米子)和中子会扭曲周围的空间(核力场),为了抵消此一扭曲,遂产生了虚介子(介子为玻色子),藉着介子的交换,质子和中子才能结合在一起.结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以质子和中子间新粒子的交换(介子叫“π介子”)描述原子核的交互作用,汤川秀树推测粒子的质量(介子)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这是原子核力介子理论的开端。质量为电子200倍的粒子在宇宙射线中被发现,那时物理学家最先想到的是,它就是汤川秀树的π介子,后来才发现它是μ介子。

科学成就

在大阪大学工作不久,在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场论文。当时,量子电动力学正处于草创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它以光速运动因而静质量为零。参照这一理论,汤川把核力设想为带有势函数U(x,y,z,t)的特定场中的相互作用,这种场导致所谓U量子,U量子是核强相互作用时交换的粒子,其静质量约为电子的200倍(后来命名为“介子”),即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他预言,作为核力及β衰变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按照这一理论,质子和中子通过介子可以带正、负电荷或者是中性的,一个介子可以转化为一个电子和不带电的轻子(即中微子)。交换介子而互相转化,核力是一种交换介子的相互作用。1937年C.D.安德森等在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

荣誉

汤川喜欢沉思,不好交际,但思想上勇于探索,敢于提出创见。他的预言,正如狄拉克正电子预言一样,显示了理论的巨大威力。汤川理论推动了介子物理学的发展。他的成就促成了日本物理学的发展。例如他1942年“论场论的基础”一文启发了朝永振一郎提出重正化理论。他领导的研究所成了生物物理学和宇宙学等新学科的中心。他还积极参加了反对核武器的世界和平运动。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与胡兰成的交往:中国作家、书法家、文学批评家、政论家胡兰成居日本三十年,与汤川秀树是学问上的知己,胡有相关著作《自然学》,专为他和数学家冈洁而写。两人与1970年相识,其后往来密切。

人物自传

表现形式

自从我年近五十岁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不但是我自己,包括年轻的研究人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而且我也一直试图从更加客观的观点来探讨这个创造力的问题。

在我自己的物理学领域中,当某人发现了某种新的自然现象或某种新的事实时,或是当某人发现了一条新的原理、一条新的自然定律时,创造力就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多亏这些发现,我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或认识才能得到一个很大的发跃。被纳入自然定律中的那种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发展成一个包括了这些定律的理论体系,结果就可以把一个较大范围内的事实理解成一个整体。

潜在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是按它的结果来判断的。

例如,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原理。连那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相对原理的人们也相信爱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而且相信这儿发生的是一种创造轿车的了不起的表现。

当人们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读到他年轻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才华时,或者当读到他某门功课考不及格时,人们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量子力学入门》、《基本粒子理论入门》、《旅人》、《人类的创造》、《现代科学与人类》、《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力与直觉》

名人名言

我认为觉悟到生活的意义而活在世上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方式。--(日本)汤川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