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简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简介

淘名人 2023-09-15 17:57 热度: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基本资料

中文名: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外文名: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蒙茅斯郡特雷勒克

出生日期: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1970年2月2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代表作品: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主要成就:创立分析哲学 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信仰:无神论

人物经历

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勒克附近的雷文斯庄园。1874年,罗素的母亲安伯利夫人逝世。1876年1月,罗素的父亲安伯利伯爵逝世,接着对其遗嘱产生争议,以自由思想家作为其子的监护人被否决,改由祖母和罗洛监护,居住在彭布罗克寓所。

1883年开始,从其兄弗兰克学欧几里德数学。在家庭教师辅导下学习。开始哲学思辨,尤其在宗教问题上。悄悄写下自己的想法在一家杂志发表。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1894年,参加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完成研究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被指定为英国驻巴黎的名誉参赞。与阿鲁丝·史密斯结婚。

1895年,访问德国,研习于柏林大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讲授“德国的社会民主制”。选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管委会。1896年偕夫人访美,到霍普金斯大学和布赖恩-莫大学讲学。1898年在剑桥大学讲授莱布尼茨。与G.E.穆尔一道反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贡献

政治

罗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他认为,实践中的个人学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除了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应接受处罚;另一方面,应当有一个范围,在这中间个人的活动不受政府控制。这个范围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还包括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承认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意见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国家安全为先决条件。至于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是在一定范围内赞成的,他反对经济权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国家手里(斯大林模式)还是集中在卡特尔手里(帝国主义),同时,他希望对私人财产的所有和使用实行严格的限制。他不是不同意一个人应该享有他自己的成果这一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

获奖记录

荣誉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1955银梨奖获奖
1950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伯特兰·罗素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9世纪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在当时是一名极端开放的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在两年之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

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在双亲去世以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罗素勋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兄弟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则罗素的教父是当时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罗素思想的形成是受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影响。罗素的童年是孤寂的,他经常一个人在自家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玩耍与思索。也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对大自然、书本和数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尤为迷恋数学。这也是他后来取得的思想成果的第一步。

婚恋

罗素一生先后七次陷入情网,并先后同其中的四位结婚。

罗素于1889年遇到阿鲁丝·伯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理想,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共同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瑞典文学院评)

罗素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说是由于他的哲学著作,特别是他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赢得的。(英国哲学家艾耶尔评)

很少有人能像罗素一样,横跨文理,在哲学、数学、历史、文学、教育学等领域,同时取得超常的建树。不过,罗素将近百年的漫长一生,从来不是一位安坐于书斋的学者,他的行迹遍布世界,对各种异域文化充满好奇与同情,且从不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他国,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家与和平主义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