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外文名:Hendrik Antoon Lorentz
别名:洛伦兹
国籍:荷兰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1928年2月4日 (74岁)
毕业院校:莱顿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
主要成就:经典电子理论,塞曼效应理论
出生地:荷兰阿纳姆
信仰:辩证唯物主义
代表作品:洛伦兹变换公式
任职于:莱顿大学
获奖:诺贝尔物理学奖(1902年)
生平简介
1853年7月18日生于荷兰的阿纳姆。洛伦兹的父亲,格利特·弗里德里希·洛伦兹,是荷兰阿勒姆市附近的一家婴儿托管所的经营者,而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在洛伦兹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再婚。他在该地上小学和中学,成绩优异,当时,他总是班上的第一名。
洛伦兹在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同时还广泛地阅读历史和小说,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他能非常迅速地掌握外语,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语法。洛伦兹记忆力出众,很早就精通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读大学时,他又自学了希腊语与拉丁语。对于一个终身居住在荷兰的几个闭塞的城市而希望与世界对话的人来说,这种天赋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尽管他出生在新教徒家庭中,他在宗教事项上却很自由,可以经常参加当地的法语教堂的活动去学习法语。这为后来洛伦兹成为科学界的领袖打下了基础。
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主
科学成就
创立电子论
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早在他写学位论文之前,由于读过菲涅耳文集而深受其影响;后来受到H.von亥姆霍兹的启发,他用J.C.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来处理光在电介质交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问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在论文的末尾,他提到把光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理论结合起来的前景,这就是他后来创立电子论的根源。
洛伦兹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把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塞曼效应,因此与塞曼一起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洛伦兹是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他认为电具有“原子性”,电的本身是由微小的实体组成的。后来这些微小实体被称为电子。洛伦兹以电子概念为基础来解释物质的电性质。从电子论推导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即洛伦兹力。他把物体的发光解释为原子内部电子的振动产生的。这样当光源放在磁场中时,光源的原子内电子的振动
人格魅力
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经典物理学推上了它所能达到的最后高度。洛伦兹本人几乎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统帅。如果洛伦兹不那么具有开放精神,这种成就本来可能使他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当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打破了古典物理学时,洛伦兹说过,他感到遗憾的是,他为什么不在旧的基础崩溃之前死去。但是洛伦兹的个性是“超个人”的,他对过去价值的惋惜很快就由愉快地接受新事物所取代了。
由于洛伦兹在理论物理方面享有很高的威望、通晓多种语言并善于驾驭最为紊乱的辩论,所以他生前每次都被邀请参加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而且经常担任大会的主席。1911年,洛伦兹主持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这次会议使量子概念从四面八方突破了德语世界的边境,成为一个在法国和英国同样使人感兴趣的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洛伦兹的开放精神在他的世界主义立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恢复科学国际主义,洛伦兹作了持续的努力。1923年,洛伦兹被选为国际文
活动经历
在物理学家中,洛伦兹是最富有国际性的。在他事业的最初20年中,他的国际性工作仅限于著作。后来,他开始离开莱顿书房和教室,广泛地与国外科学家进行个人接触。他的电子理论使他在物理学界获得领导地位。
1898年,洛伦兹接受玻尔兹曼的邀请,为德国的自然科学与医学学会的迪塞尔多夫会议物理组做演讲。
1900年,在巴黎为国际物理代表会(世界性物理学家集会)做演讲。
洛伦兹在物理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性活动是担任物理学的索尔维会议的定期主席(1911—1927年),他在临终前还主持了最后一次会议。
洛伦兹在这些国际性的集会中主持会议并成为公认的领袖。大家对他渊博的学问、高明的技术、善于总结最复杂的争论以及无比精炼的语言都非常佩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洛伦兹的科学活动开始加入了政治色彩——这位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花甲之年为着和平与无国界的科学而奔走,为了恢复真正的科学国际主义而奋斗。
1909年至1921年,他担任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