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简介

淘名人 2023-09-16 12:49 热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语/英语: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美国和瑞士双国籍的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33年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1999年12月,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PersonoftheCentury)”。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帮助对抗纳粹,他曾在利奥·西拉德等人的协助下曾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而二战后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使用核武器,并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概述图来源:

基本资料

中文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外文名:Albert Einstein

国籍:美国 [1-2]、瑞士 [1-4]

民族:犹太族

出生地: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

出生日期:1879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1955年4月18日

毕业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

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

代表作品:我的世界观、统一场论

主要成就: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加反战和平运动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享年:76岁

逝世地:美国普林斯顿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Baden-Württemberg,German)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

1880年,爱因斯坦随父母迁居慕尼黑。

1888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接受了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爱因斯坦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对数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爱因斯坦开始读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

1894年,爱因斯坦一家人移居意大利米兰。

1895年,爱因斯坦自学完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1896年,爱因斯坦获阿劳州立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就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影响

科学成就

狭义相对论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其后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光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以太不仅是光波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总评: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他的科学思想、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思想都是颇有见地、不同凡响的。爱因斯坦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无人可以匹敌,他在科学生涯中始终孜孜以求,探寻物理学领域的普遍的、恒定不变的规律。他的理论涵盖自然界的一切基本问题,大到宇宙、小到次原子粒子。他修正了时间和空间、能量和物质的传统概念。他的相对论不仅冲击了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时间观念。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和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泰戈尔: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学习成绩

2020年10月8日,诺贝尔奖官方公布了爱因斯坦1896年就读于瑞士阿劳市高中时的成绩单。在当时的评分标准中,6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成绩单显示,爱因斯坦在代数、几何、投影几何、物理、历史这5科全部得6分,德语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自然历史、化学等科目得5分,地理、绘画、工业绘图也取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语语言文学,只有3分。总体来说,爱因斯坦成绩在高中时就非常突出,而且是文理俱佳。后来,他凭借优异成绩进入瑞士顶级学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成功秘诀

爱因斯坦常对人说: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必须通过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个公式,即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

展开阅读全文 ∨

人际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父母妹妹

爱因斯坦的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生日

父亲

Hermann Einstein(赫尔曼·爱因斯坦)

1847年8月30日

母亲

Pauline Koch(保玲·科赫)

1858年2月8日

妹妹

玛雅

1881年11月18日

妻子

米列娃·艾尔莎/米列娃·玛丽克

未知

参考资料来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妻子儿女

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玛丽克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爱因斯坦(下落不明),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爱因斯坦和爱德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生未娶。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他有四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一名工程师,二儿子Klaus Martin Einstein(1932—1938年)、三儿子David Einstein(夭折),以及养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社会方面

1965年到1978年,美国邮局曾发行一套“著名美国人”系列邮票,其中包括爱因斯坦,面值8美分。

1990年《时代》杂志将爱因斯坦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

2005年是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德国政府将爱因斯坦的政治名言“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刻在政府大楼上。5月16日,德国柏林举办了“爱因斯坦——宇宙的工程师”展览。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7月16日,中国举办“爱因斯坦:宇宙大匠”图片展。

2008年,爱因斯坦进入美国新泽西州名人堂。

2010年5月31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爱因斯坦展览首次在北京举办。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西南角的宪法大道上有一座爱因斯坦的青铜雕像。

科学方面

1955年8月,在爱因斯坦去世四个月之后,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锿”(Einsteinium),以纪念爱因斯

展开阅读全文 ∨

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上帝的迷思》一书就是记录他这种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以下就是这书的摘要。

自从爱因斯坦逝世以后,越来越多的宗教辩护者出于可以理解的目的,试图宣称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宗教徒却不这样看。1940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这个以及其他类似的声明激起暴风雨般愤怒的来信,它们都来自正统保守的宗教人士,许多人还含沙射影地提到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血统。

之后一个服务于全球基督教联盟的美国罗马天主教律师写信给爱因斯坦:

我们对你所做的声明深感遗憾……你在声明中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在过去的10年间,令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