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益川敏英简介

益川敏英简介

淘名人 2023-09-16 16:46 热度:

益川敏英

益川敏英(英文:ToshihideMaskawa;日文平假名:ますかわとしひで1940年2月7日-2021年7月23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已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去世前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1985年获日本学士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2008年,时任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的益川敏英,因提出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与小林诚和南部阳一郎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21年7月23日上午8点40分,益川敏英因上颚牙龈癌,在京都市内的自己家中去世,享年81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益川敏英

外文名:日文平假名:ますかわ としひで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1940年2月7日

逝世日期:2021年7月23日 8时40分

毕业院校:名古屋大学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1985年日本学士院奖 1995年朝日奖 2008年日本文化勋章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

代表作品:《弱相互作用可重整化理论中的CP破坏》

研究领域:高能物理

博士导师:坂田昌一

任职于:名古屋大学

获诺奖时任职:京都大学

职称:教授

个人履历

益川敏英是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生于爱知县名古屋市。生前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物理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是量子论。在京都大学理学部任职的1973年,与小林诚一起导入了week·bozon和有关夸克的弱的互相作用的kabibo·小林·益川队列。此论文是在日本物理学家所著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

2008年,由于其“小林-益川理论”的物理学的贡献获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职于日本京都大学理论物理汤川研究所(汤川研究所因汤川秀树而命名,他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与名古屋大学的学弟小林诚于1973年提出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小林-益川模型),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当时他与小林诚在日本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共同发表了一篇讨论对称性破缺文章-《弱相互作用可重整化理论中的CP破坏》(CPViol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1958年,名古屋市立向阳高中(名古屋市立向阳高等学校)毕业

1962年,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毕业

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获理学博士

1967年,任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助手

1970年,京都大学理学部助手

1976年,任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助教授

1980年4月,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教授

1990年11月,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

1995年4月,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教授

1997年4月,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所长(至1999年3月)

2003年4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理学部教授

2004年10月,京都产业大学研究机构长

2007年10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开始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

获奖荣誉

仁科纪念奖(1979年度)《关于基本粒子模型的研究》

美国物理学会J.J.樱井奖(1985年)

日本学院奖(1985年)《六种夸克模型的预言》

朝日奖(1995年)

中日文化奖(1995年)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坂田・早川讲座奖(2002年)

欧州物理学会2007年度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奖(200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和南部阳一郎、小林诚共同获奖)

人物轶事

益川敏英大学时就读于日本著名的名古屋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大学时的英语成绩却是非常的差。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年级里排名倒数。然而面对自己如此之差的英语,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想尽一切办法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他请教老师、同学,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去加班加点的学习,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有一天,益川敏英向他的英语教授请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这位教授上课的时候也多次讲到。然而这教授并没有直接回答益川敏英提出的问题,而是对益川敏英揶揄到,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真够笨的。你的英语成绩这么差,以后肯定一无是处,将来能有个自己的饭碗就不错了!教授的话深深地刺伤着益川敏英的心灵,他从教授的表情中看到了轻蔑与不削,他的心中也溢满了惆怅与不安。

郁郁寡欢中,益川敏英和几个朋友去酒馆准备借酒消愁。刚一入座,他就急着喊服务员上酒。不一会儿,一只打扮成服务员模样的猴子拿着一瓶酒和几个杯子飞快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科学研究

益川敏英现代物理学理论认为,在100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应同时产生同等数量的粒子与反粒子,粒子与反粒子在质量等方面相同,但在电荷等方面相反,两者相遇便会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家并未在现今宇宙中找到与大量物质等量的反物质。

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存在6种夸克。按照现代物理学理论,夸克等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在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预言之初,科学家只发现了3种夸克,因此一直难以证明他们的理论。1995年,6种夸克都被发现。2001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确认了由夸克构成的正反粒子——B介子和反B介子的“CP对称性破缺”现象,从而证明了“小林-益川理论”。

“小林-益川理论”作为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一种基础“标准理论”,得到全球基本粒子物理学家的普遍认可。现年64岁的小林诚长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