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希格斯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彼得·希格斯
外文名:Peter Higgs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929年5月29日
毕业院校:伦敦国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职业:物理学家
出生地: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
人物背景
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父亲曾在BBC担任声音工程师。希格斯童年时患有气喘,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全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搬离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也因此没有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希格斯的父亲后来居住在贝德福德,希格斯与母亲则留在布里斯托。他后来进入可安文法学校就读,并受到校友保罗·狄拉克在物理方面的影响。
彼得·希格斯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50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物理学专业,1952年获得研究生学位,1954年获博士(分子物理学)学位,198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此外,希格斯还被布里斯托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多所英国名校授予荣誉学位。
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的紧凑μ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过背
个人经历
1946年,进入伦敦市立中学就读,专研数学。彼得·希格斯后来获得伦敦国王学院物理学位,并成为爱丁堡大学研究员,也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及伦敦大学学院任职。
希格斯在1960年返回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然后在1980年成为爱丁堡大学教授。
他在198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在1984年获得卢瑟福奖。
希格斯在1991年成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然后在1996年退休成为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
他在2008年成为斯旺西大学荣誉教授。
个人成就
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
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
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2年,史蒂芬·霍金在被访问时表示,彼得·希格斯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8时45分,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希格斯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术理论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希格斯机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同时发现的一种物理机制。
在规范场理论中,规范粒子的质量是为对称性所不允许的。这是杨-米尔斯理论的严重缺陷。随着对对称性破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南部-戈德斯通定理的发现,物理学家们发现在规范理论中零质量的南部-戈德斯通粒子能为零质量的矢量规范粒子提供纵向分量,从而赋予它们以质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昨日(2011年12月13日)公布来自大型强子对撞器(LHC)的重要数据,显示“可能看到”有“上帝粒子”之称
生活轶事
划时代论文曾被驳回
在Cotham文法学校后,希格斯受到了一位校友的激励,走上了物理学的道路。这就是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PualDirac)。
希格斯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然后,他成为爱登堡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后来他在伦敦大学等学府担任讲师。1960年,希格斯回到爱丁堡大学做数学讲师,从此定居在这座城市。
任教期间,希格斯对质量产生了兴趣,并且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宇宙大爆炸刚发生的时候,粒子是没有质量的。但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后,它们得到了质量。这是它们在一种场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希格斯假定这种场能渗透空间,给每一种和它互动的亚原子微粒以质量。虽然希格斯场会给夸克和轻子以质量,但它所给予的质量对其他亚原子粒子来说无足轻重,比如质子和中子。在这些粒子中,把夸克粘在一起的“胶子”给予了大部分的质量。
1964年,希格斯写了一篇短小的论文,发表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办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