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吕坚
外文名:Jian LU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961年
毕业院校:贡比涅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祖籍:江苏省武进区
人物经历
1961年,吕坚生于中国。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9年,获得国家留学奖学金,赴法国贡比涅技术大学学习。
1984年,获得贡比涅技术大学工程师文凭(EngineerDiploma)、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获得贡比涅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4年,任法国机械工业技术中心(CETIM)材料部残余应力和涂层附着力实验室高级研究工程师兼负责人。
1993年,获得索邦大学力学Habilitation文凭。
1994年—2005年,任任特鲁瓦技术大学教授。
1994年—2004年,任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主任。
1999年,法国教授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提名他成为当时法国在机械、土木、力学等专业最年轻的一级教授之一。
1995年—1999年,任贡比涅技术大学-特鲁瓦技术大学工程师力学科学博士计划联合负责人。
2005年—2010年,任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兼讲座教授。
2008年—2010
主要成就
吕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吕坚在2017年研发的镁基超纳双相-玻璃纳米晶材料强度是当时被报道的最强镁合金的数倍。在2018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陶瓷墨水”,开发了全球首套4D打印陶瓷技术,该技术被欧盟委员会发布的《面向未来的100项重大创新突破》做为4D打印技术的典型案例。截至2023年1月,吕坚研发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探针的灵敏度比市面上商用SERS探针高100倍,且其成本低10倍;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便携式SERS探针能快速检测新冠阳性。
吕坚带领科研团队透过原位拉伸试验,配合理论模型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奥氏体不锈钢的纳米孪晶变形转变机制的临界尺度,建立了奥氏体不锈钢纳米孪晶从几纳米到几百纳米范围内的变形机制图谱,揭示了不同尺度孪晶的变形机制,还阐明了纳米孪晶变形尺度效应的内在机理和演变过程。
学术论文
截至2023年1月,吕坚在《自然》《科学》《
社会任职
截至2023年1月,吕坚曾任香港研究资助局(RGC)委员,香港材料研究会(HK-MRS)理事长,香港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委员,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核安全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力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实验力学学会Fellow及残余应力分会主席,国务院侨办海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任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特邀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管理委会委员,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先进制造协会副会长,广东院士联合会特邀会员,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理事会委员,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特邀理事,广东(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顾问,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库领域专家。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2年3月 | 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2016年9月 | 南昌大 |
人物评价
吕坚教授不仅学术成绩显著,还有卓越的管理和领导才能。(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评)
吕坚教授为研究机械结构特性的前驱。(香港城市大学评)
吕坚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层重要一员,参与策略性发展;他亦是一位优秀的同事。(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评)
吕坚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应用力学专家。(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