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向明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6年10月
毕业院校:德国波恩大学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
出生地:浙江宁波
人物经历
1987年7月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8月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工作(其间:1995年12月获浙江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5年12月德国波恩大学麻醉与危重病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9年7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兼麻醉科副主任。
2006年7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麻醉科主任。
2013年8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麻醉科主任。
2017年5月,任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5月9日上午,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大会选举方向明为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年4月23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予公布。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急重症病人的围术期管理、脓毒症发病机制和防治、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
主要贡献
综合利用多学科手段,结合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重症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多中心的脓毒症遗传学研究平台,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参与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候选基因(抗炎介质IL-1RN、IL-10等)的相关遗传变异是重症脓毒症的高危遗传标志。系统阐述了阳离子抗菌肽(防御素、hepcidin)在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发现a-防御素基因的拷贝数是重症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阐明a-防御素介导的促炎因子IL-1b的释放和炎症性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通过生物工程优化b-防御素的生产,证实b-防御素对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的防治作用;率先提出不同细胞hepcidin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不同,揭示肝细胞hepcidin和呼吸道上皮细胞hepcidin分别通过调节全身和局部铁代谢在脓毒症及其导致的肺损伤中的作用
职务任免
2022年5月31日,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方向明为副主任委员。
获奖记录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国际危重病学会年度科学奖。
2009年获TWAS-TWOWS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
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被授予“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成果介绍
脓毒症救治的“中国方案”
项目名称: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方向明,舒强,邓小明,于泳浩,王国林,李金宝,徐志南,薄禄龙,林茹,程宝莉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每年夺去600万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达20-40%……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的一大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方向明教授团队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脓毒症发病机制,创立了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目前已让数万患者受益。
无论是烧伤烫伤、外科手术,还是糖尿病、白血病,亦或是见怪不怪的手指破口、智齿发炎、吃坏肚子、感冒发烧,都可能引发脓毒症。
业界普遍认为病原菌感染通过Toll样受体促发炎症反应失衡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但据此研发药物的工作却长年没有进展。方向明团队另辟蹊径,探寻不同于以往的机理——非Toll样受体通路。
在坚持了十多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内源性危险分子”,并且研究得出它是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