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平(今北京)
出生日期:1934年10月15日
职业:作家、学者
代表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主要成就:文化部部长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少年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王蒙生于北平(今北京)。父亲为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教北京大学。母亲河北省沧州人,曾任教北京市某小学。王蒙的名字是其父的朋友何其芳根据法国小说《茶花女》中的主人公阿芒所建议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10月至1950年05月,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成为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青年时期
1953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5年,王蒙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小豆儿》,描写一位少先队员发现其舅舅(?)是国民党特务而告发的故事。
1956年,发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描写一位新到某共青团团委工作的青年对官僚的领导不满。由于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表达共产党的干部也有
获奖荣誉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
人物评价
王蒙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抒发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热情。小说里的人物象当年生活里的中学生一样天真可爱,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情、爱好,心中燃烧着爱党、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青春热情。小说为解放初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写照,反映了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主义文艺的乳汁怎样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真理的种子。在青春文学领域,王蒙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具有标杆旗帜风向标性质。(搜狐网评)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烟台晚报》评)
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
人物活动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世界自信。
2021年10月1日,应邀参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
当地时间2022年6月10日,“中俄作家俱乐部”发布会在莫斯科举行,并举行了首场活动,王蒙作视频致辞。
人物事件
2016年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16”仪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炮轰”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词语。直言“有些词让我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哪怕你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比谈‘小鲜肉’好听,可是我没有权利,也不能制止这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