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尊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黄山市
出生日期:1963年6月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经历
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农村。
1980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
1980年—1985年,本科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
1985年—1988年,硕士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
1988年,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1989年,通过安徽省防疫站选拔,并在两年后拿到了名额,去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学位。
1991年—1992年,硕士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专业。
1992年—1995年,博士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
1995年,博士毕业回国后开始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
1995至1997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曾毅。
1996年,和同事们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在娱乐场所的防控艾滋病行为干预试点。
1997年,首次尝试向社区的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方法和发放一次性注射器。同年,组织了中国第一
主要成就
吴尊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尊友在预防策略、阻断高危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1、现并报告单采浆献血员中出现艾滋病流行,提出了应急措施建议,避免了很多人因单采浆而感染艾滋病 (Lancet 1995)。随后他在该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这次暴发流行,科学描述了该人群的流行特征(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01); 2、提出检测发现感染者作为艾滋病防治首要策略。艾滋病潜伏期长达8-10年,其传播流行静悄悄,早检查、早发现、早管理,就成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他提出的检测发现感染者策略,已被广泛接受 (Science 2006a; Science 2006b;Lancet 2007);3、将科学引进高危人群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在这些人群中传播以及向其他人群扩散。探索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针对卖淫妇女、吸毒人群、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的干预方法,并作为国家策略纳入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职务 |
---|---|
1996年—2000年 | 世界银行第七次卫生贷款性病艾滋病子项目咨询专家 |
1998年 | 联合国亚太区办事处毒品与艾滋病咨询专家 |
2000年—2005 年 | 世界银行第九次卫生贷款艾滋病项目咨询专家,兼干预组组长 |
2001年—2005年 | 世界银行第九次卫生贷款艾滋病性病项目首席专家 |
2002年—2007 | 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
2003年4月—2003年6月 | 国务院机关SARS预防咨询专家 |
2003年4月—2003年6月 | 科技部SARS攻关课题组咨询专家 |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 北京市宣武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4年4月 | 第三届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流行病学与预防干预组副组长 |
2006年12月 | 宣武区政协委员、常委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兼职流行病学教授 |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科学委员会委员 |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专 |
个人生活
亲力亲为
2020年6月24日,吴尊友前往位于朝阳区的一处隔离点做流调,访了三个刚出院到隔离点康复观察的关键病例,每个病例都需要访谈约一个小时。尽管他们已经对病例间的关系都很清楚,但仍然怕有信息遗漏。因此,吴尊友详细询问了这三个病例的相关信息,比如卖什么货物,进货的渠道是什么,进货渠道有无变更过,“甚至细到比如他们平常都在里面坐哪部电梯”等问题。
坚持锻炼
工作之外,吴尊友坚持锻炼身体。比如酷爱打羽毛球,这是他每周定期完成的一项锻炼活动,哪怕是坐国际航班刚回到北京,他也不倒时差就到场地去打羽毛球。
人物评价
镜头前,他(吴尊友)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回应群众关切;镜头外,他奋战在疫情防控和溯源一线,遍访武汉、北京、喀什、绥化……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吴尊友数次直面病毒和危险,只为当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吴尊友为中国艾滋病防治作出重大贡献。吴尊友及时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将科技界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时科普给民众,转化为人民的抗疫力量。(《团结报》评)
吴尊友作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视作崇高理念,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认真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吴尊友研究员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践行了将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上的初心和使命,为传染病防控工作者将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树立了榜样。他直面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一线开展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