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朱简介

杨朱简介

淘名人 2024-01-07 23:14 热度:

杨朱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基本资料

本名:杨朱

别名:杨子、阳生

字:子居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魏国(一说秦国)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一说约公元前450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335年(一说约公元前370年)

主要成就: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创杨朱学派,与儒学、墨学齐驱

信仰:杨朱学派

观点:“为我”、“贵己”、“贵生”

著名典故:一毛不拔

思想主张

基本学说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因而秦汉时即销声匿迹。但这并不等于其学说及影响之亡绝,只不过沉隐民间而已,至东晋而又由张湛作注复行于世(指《列子·杨朱篇》)。张湛《列子序》中说《杨朱篇》为“仅有存者”之一,这不是编造之词。

关于杨朱学说,历来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较近于道家,而勉强归入道家;或以其与《老子》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且又为庄周所斥,不归入道家;大多以“杨朱”起于老、儒、墨之后,确实是独树一帜,“杨朱”乃自成一家。归纳杨朱言论,其思想中必实为“贵己”,或曰“为我”。后世多斥杨朱之说“自私”、“颓废”、“堕落”,其实杨朱之言,有其时代性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伟大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反对孔子的“礼教”。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以上是一毛不拔的出处,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约定俗成是语言特有的形态,不过我今此想提出些看法:

先肯定一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展开阅读全文 ∨

史籍记载

战国时期古籍中之杨朱

《列子·力命》: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祐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乳湩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列子·仲尼》: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

《列子·力命》: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影响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大致沿着两个方向: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欲将道家老子的思想与道家失传的黄帝思想、现存的管子的思想予以贯通,从而使道德家由形上追求转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道德与法则融合于一体的治国的理论;而后者以失传的杨子、现部分残存的庄周为代表,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属精神生命的内在追求。

先秦道家哲学于后发展有三个阶段。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黄帝》《老子》的主题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老子》、《庄子》的只能按部分思想划分阶段,在《老子》里有穿插着其他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代表有不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据现有的资料不完全的统计,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危险中得平安,杨朱的方法之一是“避”。逃避是普通隐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关系

孟孙阳

《列子·杨朱》:孟孙阳问杨朱曰:“有人于此,贵生爱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无不死。”“以蕲久生,可乎?”曰:“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也乎?”

孟孙阳曰:“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则践锋刃,入汤火,得所志矣。”

杨朱曰:“不然。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也,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心都子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