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陆建勋简介

陆建勋简介

淘名人 2024-01-11 20:26 热度:

陆建勋

陆建勋,男,汉族,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1947年—1951年,陆建勋在清华大学学习;1950年—1954年,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1954年—1958年,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1958年—1961年,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1961年—1968年,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1968年—1977年,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1977年—1980年,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长;1980年—1983年,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长所长;1983年—1994年,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200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2000年—200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2007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陆建勋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建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29年9月1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人物经历

1929年9月11日,陆建勋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11月—1954年12月,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

1954年12月—1958年1月,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

1958年1月—1961年10月,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

1961年10月—1968年5月,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7年12月,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

1977年12月—1980年1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长。

1980年1月—1983年12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长所长。

1983年12月—1994年2月,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8年6月—2000年6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陆建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陆建勋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完成了中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1960年,中国正式引进了苏联瞬间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阿库拉”,在认真研究该系统的通信体制后,陆建勋发现该体制在抗多径干扰方面存在严重缺点,不宜开展仿制,同时瞬间大功率发射机、潜艇天线等设备也应按照中国当时的水平进行改进,于是,陆建勋提出了中国国内自行研制“潜艇瞬间大功率超快速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案,并初步提出代替进口样机的新技术体制,最终,陆建勋提出的核潜艇工程通信装备——第一代瞬间超快速通信系统(九○○号工程)被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陆建勋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1978年3月—1983年6月),湖北省人大代表(1978年1月—1983年12月),中国科协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名誉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29年,陆建勋生于北京,陆建勋的父亲常年在外谋生,母亲操持家务,初时家境较为富足,七七事变以后,生活渐显窘迫。

中学生活

在育英学校就读期间,陆建勋最喜欢自然科学、国文两门课程。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课后就与小伙伴烧制泥捏的茶壶茶碗、做模型飞机、用牛油火碱自制肥皂,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经由亲身实践变为有趣浅显的现实,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释放,善于动手的能力也逐渐养成,在国文方面,陆建勋也显示出较高水平,同学撰写的《一九四一年高小毕业班班史》中特意提到:“陆建勋同学为文章高手,……皆令人深切羡慕者也。”

人物评价

陆建勋是中国最早从事舰船通信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

陆建勋在科研工作中的坚持执着所释放出的激情,于平静之中感染他人,他之所以这样努力,是因为心里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心中有一份对深海探索、国防建设、民族复兴的沉重责任,作为科学家,陆建勋身处科研殿堂潜心钻研,理性建构,构筑起自己的学术高地,作为普通人,他在生活里谦虚温和,以诚待人,多了些理性之外的“感性”,科研成就与人格魅力,构成了陆建勋个体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折服于他的科研成就,但他于生活细节处体现出的感性温情却更让人倍感温暖,我们对陆建勋的热爱,不仅仅是后学晚辈对他科研生涯的无限敬佩,同时也是对他高尚道德情操的敬仰,对他的科研事业,我们高山仰止,可是他的道德情操却又使得我们觉得这位老科学家如此之近,触手可及,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位院士是这样的和蔼可亲,如此的淳朴善良。(中国舰船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