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德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县(今姜堰区)
出生日期:1939年12月31日
毕业院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误差处理和可靠性理论》《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解析摄影测量学》等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201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姜堰区)溱潼镇,原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1957年,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系主任是王之卓院士。
1963年,李德仁本科毕业,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当年选拔的考试科目共3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为档案里一份“莫须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1963年8月至1964年12月,被分配到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任实习生。
1964年12月至1970年12月,被调往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
1971年1月至1975年10月,被分配到石家庄水泥制品厂任技术员、实验室主任。
1975年10月至1978年9月,被调往河北省测绘局任工程师。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在王之卓的鼓励下再次报考武汉测绘学院,并考上研究生。
1981年,以全优成绩获得武汉测绘学院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2
主要成就
李德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一个百年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的集成与应用。进入21世纪,倡导和推进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推进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设。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3月,李德仁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译著1部,主编著作8部。
出版专著
出版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2010年 | 面向任务的遥感信息聚焦服务 | 李德仁、朱庆、朱欣焰、眭海刚 | 科学出版社 |
2006年 | 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 | 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 | 科学出版社 |
2002年 | 误差处理和可靠性理论 | 李德仁、袁修孝 | 武汉 |
社会任职
李德仁历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武汉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第六届科技委委员兼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航天专家组成员,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武汉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图形图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专家顾问,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高级顾问,亚洲GIS协会创会会长,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Ⅲ、Ⅵ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50多所大学顾问或名誉教授。
个人生活
李德仁的父亲李月如和母亲华淑蕙从小告诫子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良好的读书氛围培育他成为尖子生,一步一步迈向科学的殿堂。
李德仁的亲弟弟李德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堂弟李德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李德仁院士的杰出成就,使武汉大学成为世界上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他还对培养国家和国际学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颁奖词)
李德仁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摄影测量学家,他的水平完全是现代国际水平。(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评)
李德仁是一个坚持“读书、思维、创新、实践”而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测绘遥感领域,用数字绘天地之大美。正是在以李德仁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稳立世界三强。(中国教育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