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金怡濂简介

金怡濂简介

淘名人 2024-01-11 23:00 热度:

金怡濂

金怡濂(1929年9月5日-),天津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56—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100434”这颗小行星以金怡濂的名字命名。金怡濂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怡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29年9月5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29年(民国十八年)9月5日,金怡濂出生于天津。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金怡濂进入天津耀华小学。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耀华中学。同年秋,金怡濂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同届同班同学。一年级时住8人一间的大宿舍,晚上没法自习,每天晚饭后就早早去图书馆,或者是在晚上可以不熄灯的大餐厅占个位子,自习到寒宵夜重时。

1951年,刚毕业的金怡濂和系里其他5名同学被分配到部队。

1956年,周总理亲自领导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其中,“计算技术”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根据远景规划,中国政府迅速选派了一个有20人组成的进修队赴苏联学习计算机。27岁的金怡濂非常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1956-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

1958年,回国后的金怡濂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此后金怡濂没有离开过计算机研制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金怡濂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20世纪70年代初,金怡濂敏锐地认识到双机并行在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性上比单机将有较大提高,提出了双机并行计算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70年代后期,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他运用Markov链随机过程方法,分析主存供数矛盾,提出了混合互连网络方案,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互逢拓扑结构的难题;运用叠堆原理,分析、解决了小信号高速传输问题;提出系统重新组合,运行、维护两个系统并行互不干扰的思路,提高了机器的可用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机芯片迅速发展,金怡濂预见到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将成为国际巨型机发展的主流,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设计思想、实现方案和多种技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2001年,金怡濂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1994年-2000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人物评价

五十多年来,金怡濂和他的研究集体在发展民族计算机事业的道路上取得很多重大的创新成果。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作风的科学家。(中国侨网评)金怡濂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评)

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金怡濂院士是后辈眼中的“老工人”,在印制电路板这项“极限”工艺中,他和工作人员一起用砂纸磨模具,用卡尺量尺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为的是追求“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