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金国藩简介

金国藩简介

淘名人 2024-01-11 23:15 热度:

金国藩

金国藩,男,汉族,1929年1月7日出生于沈阳,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1950年,金国藩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0年—1952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工作;1952年—1954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讲师;1961年—1982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作;1983年—1990年,担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1998年,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1998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金国藩长期从事光学工程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国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沈阳

出生日期:1929年1月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工学院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浙江绍兴

人物经历

1929年1月7日,金国藩出生于沈阳,浙江绍兴人。

1946年—1950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1952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工作。

1952年—1954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讲师。

1961年—1982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作。

1983年—1990年,担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5年—1998年,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1998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

主要成就

金国藩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起,金国藩开始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的研究,侧重于精密测试技术与光学信息处理,先后主持20余项科研项目,尤其在光栅测量机、光盘技术、激光陀螺、计算全息、双折射双频激光器、新型印刷网屏、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光计算及二元光学等科技领域取得成就,金国藩主持并参加的国防工业重点项目“劈锥三座标光栅测量机”,是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精密光栅测量仪器。

20世纪70年代,金国藩主持开展了现代光学及其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课题研究,出版了《计算机制全息图》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全息光栅及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光学处理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国藩率先开展了光信息处理及微光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1)采用掺铁铌酸锂晶体及角度复用技术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在单点位置上存储并恢复了1000幅数字图象。为了承接973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金国藩担任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世界光学学会副主席,国家教委科学与技术部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仪器仪表学报》主编,中国工程院电子仪器学部副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光学委员会(ICC)副主席。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金国藩出生在书香门第,金国藩的父亲是庚子赔款第一期赴美留学生,长期在铁路上工作,直至晚年才在北大,清华任教,金国藩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天下父母总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超人”,金国藩的父亲更是如此,倍加教育,金国藩及兄弟姐妹是学校放了署假,紧接若家教“开学”,学古文,学英文,学算术,……若在校学习较差,父亲则是“恨铁不成钢”,金国藩及兄弟姐妹免不了进受皮肉之苦,严格的家教使金国藩在幼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父亲经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宁人负我,我勿负人”,“立大志,不怕受胯下之辱”等哲理教育孩子们,更重要的是他那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对金国藩潜移默化,终生受益。

人物评价

金国藩敢为人先,承担起中国光学仪器发展的重任,刻苦钻研,成为中国光学仪器研究的奠基人,为中国工程发展、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评)

金国藩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光学界很有影响的学者。(山东大学评)

金国藩先生于1952年来到清华,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金国藩先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汪劲松评)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首创人之一,精密仪器领域界的著名科教导师。(王大珩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

近悦远来,博学延年。(潘云鹤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

金国藩院士秀冠群芳。(母国光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