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恒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启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4年6月15日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性别:女
籍贯:陕西省榆林市
人物经历
1934年06月15日,胡启恒出生于北京市,原籍陕西省榆林市。
1949年0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4年至1959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0年至1963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3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
1964年01月至1979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课题组长。
1978年,参加了中国派到美国的第一个较高层次的科学考察团,为期一个月的美国之行,回国不久,她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接待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科学部的主任,一位华裔科学家。接着,她应这位华裔科学家的邀请,到美国他的计算机实验室作访问研究教授。
1980年01月至1982年01月,担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应用物理与电机工程系客座研
主要成就
胡启恒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启恒从手写数字的识别开始,发展了识别算法和邮码识别样机。研究了基于模式的信息分析和决策规则的归纳推断方法,领导建成了中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她致力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2年,胡启恒负责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攻关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项目,胡启恒的任务就是牵头组织实施这个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邮政信函自动分拣手写数字识别机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作为模式识别的应用项目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4年—1993年 | 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85年—1994年 |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6年01月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96年01月至2000年01月 | 国科联科学责任与理论委员会(SCRES ICSU)成员 |
1997年01月至1998年01月 |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 CIESIN)理事会成员 |
1998年01月至2003年0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01月至2006年01月 | ICSU-China第一届主任委员 |
2001年05月 | 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
2002年01月至2004年01月 | 科技与创新成员 |
2004年01月至2005年01月 | 联合国信息社会峰会互联网治理工作小组成员 |
2008年04月至2010年03月 | 联合国信息通 |
个人生活
胡启恒的父亲早逝,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堂,却自己学会了识字,不仅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还能写非常漂亮的文章。当胡启恒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给人当抄写,以微薄的收入拉扯着胡启立和胡启恒兄妹俩,母亲说了一句:女子当自强,对胡启恒影响很大。
人物评价
胡启恒是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胡启恒对推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她作为“全球范围内对互联网普及和使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成为获得全球互联网最高荣誉的首位中国人。她对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创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