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兴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龚惠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出生日期:1940年07月19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7月19日,龚惠兴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1958年7月,从上海市东昌中学毕业;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自动控制理论专业学习。
1963年7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就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
1967年年底,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8年1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航天遥感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3月—1991年6月,在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培训班。
1992年1月—1994年1月,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4年1月,担任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及应用专家组专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遥感技术)。
1998年1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副主任。
19
主要成就
龚惠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龚惠兴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中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中国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中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龚惠兴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龚惠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8年04月—1993年0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 |
1993年02月—1998年0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 |
1997年1月 | 国家863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98年03月—2003年0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0年1月 | 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 |
2003年03月—2008年0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8年03月—2013年0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 |
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 | |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人物评价
龚惠兴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中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龚惠兴是中国航天光电遥感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在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的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评)
龚惠兴是空间红外光电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杰出开拓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维护与安全技术的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丁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