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孙凝晖简介

孙凝晖简介

淘名人 2024-01-12 20:26 热度:

孙凝晖

孙凝晖,1968年3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安徽寿县,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凝晖于1989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95年攻读在职博士;199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中心研发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05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系统结构研究部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兼),所长助理(兼)等职务;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2011年担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凝晖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普陀区

出生日期:1968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籍贯:安徽省繁昌

人物经历

1968年3月15日,孙凝晖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籍贯安徽繁昌。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安徽省繁昌县。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1985年高考繁昌县理科第一名)。

1985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7月—1997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课题组组长。

1995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5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6月—1997年6月,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7月—1999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中心研发部副主任。

1999年3月—2000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孙凝晖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凝晖开辟了中国用机群架构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新方向,系统建立了高通量计算基础理论,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牵头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机群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勘探等国家关键行业打破中国国外厂商垄断,并进入众多行业广泛应用。他发展了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还提出了高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孙凝晖先后发表重要论文160余篇。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担任职务

1992年8月—1993年10月

曙光一号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

863计划重大项目

负责性能评价部分

1992年12月—1995年5月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

863计划重大项目

负责系统软件部分

1996年5月—1997年7月

Scalable I/O Initiative(在Princeton大学)

美国NSF重大项目

负责Low-Level API的设计和在Intel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7年12月—2019年12月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1年2月

《计算机学报》主编

2015年12月—2019年12月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领域编委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孙凝晖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为中国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孙凝晖多年来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其主持研制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打破中国国外产品对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并成为中国国内市场主流产品,为国家信息安全、宇航事业、新兴生物产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新闻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