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左铁镛简介

左铁镛简介

淘名人 2024-01-13 16:11 热度:

左铁镛

左铁镛,1936年出生于北京,材料科学家、循环经济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1954年左铁镛考入东北工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5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91年担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出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3年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会长;2005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2006年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2007年获得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有色工业改革开放30年有影响人物;2012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左铁镛主要从事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科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左铁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09月03日

毕业院校:东北工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镧钼等热阴极材料及制备技术”课题组获2004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辽宁省铁岭市

人物经历

1954年,左铁镛进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就读。

1958年,毕业后进入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任教,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担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至1996年)。1994年,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会长。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学部学科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材料合成与加工)。

1996年,出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至2004年)。

2005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成立,左铁镛担任院长。

2006年,获得中国工程院颁发的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主要成就

左铁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初期,左铁镛承担了冶金部首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手册的主编任务,为此他和其他专家一起爬矿山、进工厂。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占世界首位的钨钼矿产资源正处于严重流失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左铁镛和其他专家们一起联名上书国务院,呼吁发展中国的钨钼深加工业,为了发展深加工业,首先要解决钨钼的脆性问题,通过反复实验和深入研究,左铁镛终于精确揭示了钨钼材料的脆断机制,阐明了加工形变和热处理参数对脆性影响的规律,同时提出了钨钼材料的强韧化途径和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

左铁镛在研究中,还建立了掺杂钨丝的“气泡强化机制”和钾泡“弥散模型”,在中国国内外率先提出了“过量钾在晶界富集是钨丝脆断的重要因素”的观点,给出了钾的最佳控制量,大大提高了中国钨丝质量和灯丝寿命。此后,这些成果在许多工厂推广应用,推动了钨钼加工制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首次实现中国钨钼加工制品出口创汇,创造了巨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01月至-

中国钨业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

1991年01月至1996年01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

1994年01月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材料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1994年01月至-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会长

1994年01月至2004年01月

中国材料研究会副会长

1996年01月至2004年

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6年01月至-

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96年01月至-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01月至2004年01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98年01月至2003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01月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会长

2003年01月至2008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7年01月至-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2012年-

深圳大学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烟台南山学院名誉院长

——

国际太平洋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左铁镛是中国难熔金属、铝镁材料及加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对推动中国富有的资源钨、钼、稀土材料和铝加工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北京工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