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兴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南充
出生日期:1938年4月7日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8年4月7日,张兴栋生于四川南充。
1956年9月—1960年6月,在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学习并毕业。
1960年6月—1980年3月,担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研室副主任。
1972年9月—1973年4月,到山东大学进修学习晶体生长专业。
1980年3月—1998年11月,担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1987年10月—1988年4月,到英国玛丽王后学院进修学习生物材料专业。
1992年3月—2005年6月,担任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担任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4年2月6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5年10月20日,被聘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一级教师岗位)。
主要成就
张兴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张兴栋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协作组,研发出立方氮化硼、高强度人造聚晶金刚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离子喷涂超深井硬地层人造金刚石钻头。
20世纪80年代初,张兴栋开始从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研发出生物活性人工骨、涂层牙种植体和人工髋关节等。
20世纪90年代,张兴栋发现材料可诱导骨形成,建立理论雏形,首创骨诱导人工骨并推广临床应用。
21世纪初,张兴栋发现材料亦可诱导软骨等形成,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
科技获奖
据2020年3月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官网显示,张兴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10余项。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2015年 | -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7年 | Ca-P生物材料的骨 |
社会任职
张兴栋担任JournaloftheRoyalSocietyInterface编委,印度生物材料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生物陶瓷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国际组织工程技术标准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亚太大陆理事会理事,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罗马尼亚生物材料学会名誉会员,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标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生物材料中心研究顾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外籍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生物材料专委会顾问,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获奖荣誉
2021年6月,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公示为“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
个人生活
打破传统
2014年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张兴栋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上榜。“当晚同事打电话给我,我才知道这件事。”张兴栋说,“美国院士是‘背靠背’由科学家提名评出,并不需要个人申请。”
“这个发现经历了18年,才得到国际认可。”张兴栋说。
1983年,张兴栋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1991年,他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骨诱导性生物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医用陶瓷植入体内,隔段时间陶瓷就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
这一发现却引来非议。“一个学物理的,他懂分子生物学吗?真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张兴栋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活性生物物质才可以诱导骨和组织的形成,无生命的材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理论,拿出群体性统计结果,张兴栋带领学生做动物
人物评价
张兴栋院士对中国生物材料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评)
张兴栋是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评)
张兴栋是国际著名的生物材料专家,开创了中国生物活性人工骨研究,对促进中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跨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大学人事处评)
张兴栋院士对骨骼肌肉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研发方面的贡献突出。(美国国家工程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