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生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市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1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南大学(即巴黎第十一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17日,张生勇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
1960年9月—1964年7月,在西北大学化学系学习有机化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4年9月—1968年3月,在南京大学法语系学习。
1968年3月—1978年9月,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
1972年12月—1975年8月,到刚果布拉柴维尔技术学校工作。
1978年9月—1984年4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
1979年6月—1982年3月,在法国巴黎南大学(即巴黎第十一大学)化学系学习有机合成化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84年5月—1989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化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6月—2003年4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
1994年8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0年6月,受聘为西北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张生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生勇对烯烃、酮和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设计合成了若干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在许多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中得到了98%ee以上的立体选择性,率先在中国将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和L-苯丙氨酸、抗癌药多烯紫杉醇和卡巴他赛、手性除草剂(S )-异丙甲草胺等。
1979年起,张生勇在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中,解决了若干关键性问题:
(1)创立了用立体有择的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两种新方法;
(2)通过手性膦配体与BH3的配位与解配作用,解决了膦配体在空气中不稳定的难题,为大规模制备膦配体奠定了基础;
(3)通过给金鸡纳生物碱分子中引入-OH或-SO2-等极性基团,制备了一组在Sharpless 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金鸡纳生物碱
社会任职
张生勇兼任第五届陕西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师》杂志主编,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教授,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陕西省化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成都有机所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陕西省轻工协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化学会理事、有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化学会有机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聘院士,商洛学院双聘院士。
人物评价
张生勇是中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的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张生勇躬耕药学领域55年、潜心培育军医35载的大师风采,以严谨求实治学态度为学生指路导航。(空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姜茹评)
张生勇是中国国内最早开展手性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为中国精细化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空军新闻李建文、赵玉静、朱晓明评)
张生勇科学巨擘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和不懈奋斗的科研追求,为广大官兵投身科技兴军伟大事业立起了好样子、留下了好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