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恩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承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市
出生日期:1927年1月21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27年1月21日,徐承恩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紫阆的一个小村庄。6岁进乡村学堂,学堂里的教员大都只有几年私塾的底子,那种一成不变的填鸭式灌输让他感到厌倦。
1938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徐承恩踏上了异乡求学路。
1939年5月,徐承恩考入了浙江南部丽水县城的联合中学。
1942年上半年,日军攻陷丽水城,全校师生转移到青田县南田乡(今文成县)一座大山里。
1945年初秋,高中毕业的徐承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正式录取。
1949年5月,22岁的徐承恩大学毕业后,奉命到锦州合成厂(中国第一家煤炼油工厂,现锦州石化公司)参加该厂恢复建设工作。
1953年1月,徐承恩由于工作出色,被调到东北石油管理局,从事设计管理工作。5月,进入石油部石油设计局,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工作。
1965年1月至1971年1月,徐承恩担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71年1月至1978年1月,徐承恩担任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副总工程
主要成就
徐承恩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5年6月,徐承恩先后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中国国内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福建炼油厂等六个大型炼厂和二个援外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参加过原石油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作,在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炼油厂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获得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但是大庆油田产的石油含蜡比较多,炼出的柴油凝固点高,北方天气寒冷,这种柴油很难使用,脱蜡、降低柴油凝固点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徐承恩主动担下了这项任务。整天面对的是弯弯曲曲的管廊和必须精确到毫米的图纸,经过三年时间,于1965年,尿素脱蜡装置终于设计成功,通过化学反应去掉原油中的石蜡成分,这对利用大庆原油为航空以及高寒地区提供燃料起到了作用。后来的石油工作者把它和其他四个自主设计的炼油装置称为石油界的“五朵金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01月至2000年01月 |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
1985年01月至1997年01月 | 中国石油学会北京石油学会理事长 |
2013年 | 中国石油炼制技术大会暨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
国家重油加工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 |
个人生活
徐承恩作为领导干部在生活上一直保持了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严以律己,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他还坚持每天健步上下班。20世纪80年代,他当院长时照例可派小车接送,但为了节约,主动不坐小车,和大家一起坐大班车上下班。2002年,他老伴因路滑摔伤骨折,他若立即向院里要车护送到医院是合乎情理的,但他又是自己花钱打了“的”。院办的同志们也说:“设计院大小复印机几十台,但徐院长从不因自己的事在院里印一张纸,而是到外面自己花钱印;他也从不因私事用公家一个小小的信封和邮票;他工作忙,年龄又大,但很多事总是自己亲自跑腿办,丝毫没有架子,也从不因私事向院里提任何要求。”
人物评价
徐承恩是中国炼油工程设计创新、炼厂设计模式改革、炼厂大型化的组织实施者,先后参加大庆原油加工会战和“五朵金花”炼油技术攻关会战,为国家炼油技术国产化和石油石化战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徐承恩担任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期间,还主持审定了燕化炼油厂和援外炼油厂的设计工作,并参与中国第一次设计的丙烷脱沥青装置、分子筛脱蜡装置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石化报评)
徐承恩既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学者,也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为人高尚的良师益友。(《化工管理》期刊评)
踏遍山巅自成峰;为人正,为民生,为炼油尽青春。舍得一身剐,敢把洋油拉下马。八千里路尘与土,六十载攻关历衷苦。大学者有大气象,事业心不减,征服心不老。胸怀世界,志在东方。不慕名利,不惊宠辱。你是24k黄金打造的工艺泰斗!(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