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汪旭光简介

汪旭光简介

淘名人 2024-01-13 22:34 热度:

汪旭光

汪旭光,男,汉族,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枞阳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1963年,汪旭光毕业于安徽大学;1963年—1971年,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担任组长;1971年—2002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先后担任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1985年,先后任矿山化工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2007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汪旭光长期致力于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汪旭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安庆市

出生日期:1939年12月31日

毕业院校:安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籍贯:安徽省枞阳县

人物经历

1939年12月31日,汪旭光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枞阳县人。

1953年,进入浮山中学学习。

1959年9月—1963年7月,在安徽大学化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冶金工业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

1963年9月—1971年1月,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担任组长,负责浆状炸药、乳化炸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

1971年7月—2002年10月,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先后担任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

1985年,先后任矿山化工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1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1993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10月—2007年3月,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3月,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

主要成就

汪旭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汪旭光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成功高威力田菁10号浆状炸药和EL系列乳化炸药,开发出10个系列、38种乳化炸药以及配套工艺及设备,首次实现中国工业炸药技术向中国国外转让,先后在中国国内外获得大量推广应用,形成了中国BGRIMM品牌;1999年,主持研发成功中小直径乳化炸药现场混装车,已在中国国内外推广应用200多台套,为工业炸药装填爆破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971年,汪旭光和同事们倾心于当时国家急需的浆状炸药的探秘,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中国盐碱滩头盛产的草本植物田菁进行了系统的观测与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田菁胶(Sesbania Gum)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半乳甘露聚糖植物胶,研究提出了以田菁胶代替进口的瓜尔胶(Guar Gum)作浆状炸药胶凝剂的分散与交链技术,成功地研制出爆轰感度高、爆炸威力大、成本低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开创了中国浆状炸药的新局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汪旭光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6月—1988年4月),FRAGBLAST编辑委员会委员,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公安部消防局专家组顾问,国际岩石爆破破碎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非煤矿山组组长,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常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

人物评价

汪旭光作为中国国内外著名的工业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学识渊博、成果丰硕,有着极为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孙昊哲评)

在业内,汪旭光有“炸药大王”、“中国的诺贝尔”之称,是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中国爆破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