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传贤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传贤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市
出生日期:1936年2月11日
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02月11日,丁传贤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阳镇。6岁到12岁,丁传贤就读于家附近的三阳小学。
1950年,到启东县海复中学读初中,学杂费全免,但他是寄宿生,每月只要交相当于50斤玉米的伙食费。
1952年,16岁时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在学期间化学老师顾昌祖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语言生动,让他对化学颇感兴趣,之后一辈子从事化学研究。
1955年9月,19岁考入复旦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大学本科。
1959年11月,从复旦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
1963年6月至1983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课题组组长。
1964年,研究成功了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
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材料系工作。
1994年1月,先后以访问教授的身份赴日本国无机材质所、法国爱兰根大学短
主要成就
丁传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丁传贤一直从事等离子喷涂层材料配方、工艺、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基础学研究。在许多工程设计中,一些零部件,特别是化工设备的零部件往往有特殊的要求,比如轴套需要有更高的耐磨度,有的零件需要具有防热的效果,还有的零部件需要有节能效果。1964年,丁传贤研究出了他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枪”。1978年以来,丁传贤与他的同事致力于生物材料人工骨涂层与生物学相容性的研究,成功地研制出以金属为基体的陶瓷涂层人工骨,并应用于临床。
丁传贤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中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丁传贤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丁传贤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获奖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1年05月至2007年08月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
1996年12月 |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96年09月至2007年01月 | 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 |
1998年03月至2003年0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3年03月至2008年0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和《摩擦学学报》编委 |
人物评价
丁传贤研制成功的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解催化等多种涂层,为民用和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丁传贤从小时到中学,后来到通中,以后上复旦,都是很苦的,身为院士,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仍然自找苦吃,而且他对艰苦奋斗的涵义有他自己的见解。(江苏省南通中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