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丙珍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丙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1936年5月5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05月05日,陈丙珍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4年09月—1959年09月,就读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59年11月—1962年07月,就读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2年09月—1971年12月,在原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炼制系工作。
1982年10月—1983年12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工系访问。
1983年01月—1986年09月,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
1986年09月—1990年09月,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研室主任。
1991年09月—1992年03月,在丹麦技术大学化学系访问。
1992年04月—1992年05月,在瑞士苏黎世工学院化工系访问。
1995年08月—1995年09月,在加拿大阿尔培塔大学化工系访问。
1996年09月—2004年09月,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
主要成就
陈丙珍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丙珍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致力于化工系统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和工业应用,创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工系统工程,研究方向有: 石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系统的优化综合,化工过程非线性分析, 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复杂过程系统多尺度建模与优化以及生物质燃料供应链优化等。代表性的成果有: 解决了大型石化装置在线优化的关键问题,实现了从离线优化到在线优化的技术跨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业裂解炉模拟优化工程化软件;为复杂工程系统的故障诊断等发展了具有逻辑推理、定性决策和定量计算功能的化工智能系统;提出了考虑灵敏度要求的换热网络优化综合方法以及全厂能量系统集成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策略,在炼油厂节能改造中效益明显;提出了基于过程稳定性和可控性分析的全参数可行域的操作子区域的划分策略,使得所设计的过程在本质上具有维持稳定运行的系统特性,从源头上降低不稳定生产的概率或避免事故的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7年03月—2007年03月 | 河北省人大代表 |
1991年10月—1999年01月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98年07月—2002年06月 | 国家基金委第7、8届化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 |
2003年 | 第8届过程系统工程会议国际组委会主席 |
2004年01月 | 国际过程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 |
燕京理工学院兼职教授 |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 | |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 |
人物评价
陈丙珍执教几十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严谨的作风。陈丙珍和同事们在小小的教研室内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的过程系统工程学科,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一块技术空白。(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陈丙珍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在工业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在炼油厂节能改造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科研成果的工业化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档案信息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