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51年6月12日
毕业院校:太原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绿色二次电池及其新体系研究进展》、《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1年6月12日,吴锋出生于北京市。下乡插队当年在山西插队的吴锋因表现突出先后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副大队长,并成为山西省的模范知青。
1972年,第一批高校工农兵学员招生,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推荐了一个当时父亲还没有恢复工作的同学。
1975年—1978年,就读于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1981年,就读于太原工学院催化动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984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室教师。
1984年—1990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现北京理工大学)系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被学校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1年—2002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2月,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作为主要发言人之一
主要成就
吴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锋率先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学术思想,研发出高比能新体系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锂离子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工艺和电池安全性技术,提出通过系列关键材料的协同作用提高电池本征安全性,发明了安全性电极、复合型陶瓷类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电解质体系;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并率领团队开发出识别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了中国国外对储氢合金的专利垄断,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实现了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建成中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研发出系列镍氢动力电池组并成功应用于多款混合动力汽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电池体系间的技术融合,在电池反应理论、关键材料和工程化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9月,吴锋在《Chemical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7年 | 国家高技术(863)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 |
2007年 | 中国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5年6月 |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
2019年1月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特聘院士 |
国家高技术(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 | |
国家高技术(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 | |
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 | |
国家科技部首届科研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 | |
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 | |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会成员 |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 |
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 | |
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主席(连续13次) | |
动力锂电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主席(7次) | |
中科院化学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兼职教授 |
人物评价
吴锋是中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为中国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吴锋在新型二次电池和相关电池材料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这些贡献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赏。(国际电池材料学会理事会主席R.Brodd博士评)
吴锋在两个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中,坚持发展多电子转移电池新体系,他坚持奉献30余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突破科学前沿取得累累硕果。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指点迷津甘为人梯培育栋梁之材,远渡重洋多方沟通,坚持推动中国储能科技国际交流,深入企业悉心了解,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机制。(2021储能杰出贡献奖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