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周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邱冠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大埔
出生日期:1949年2月2日
毕业院校:中南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
党派: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1949年2月2日,邱冠周出生,籍贯广东大埔。
1955年在银江昆仑小学读书。
1963年考上大埔中学。
1968年至1970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埔银江中学任教师。
1970年至1972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宝山铜冶炼厂工作。
1972年至1976年,邱冠周在广东矿冶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学习。
1976年至1978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宝山矿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
1978年至1981年,邱冠周中南矿冶学院矿物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1年至1992年,邱冠周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81年至1987年,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7年,邱冠周任中南大学系副主任;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1992年任中南大学系主任。
1992年12月至2000年4月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3年,邱冠周被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邱冠周长期致力于中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邱冠周长期从事复杂细粒矿物分选理论及新工艺、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的深加工、矿物资源的生物提取、浸矿微生物选育与遗传工程、浸矿分子生物学原理、极端环境工业微生物、废水的生物处理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为解决中国矿产资源的高效、无污染、短流程加工利用的技术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有色、黑色、非金属矿物加工领域。
邱冠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等科技攻关重点项目3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
邱冠周对复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的系统研究,使硫化矿浮选由pH值、药剂的二维控
社会任职
《Frontiers in Bioleaching》杂志 | 主编 |
---|
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 | 主席 |
---|
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学术委员会 | 委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 学术带头人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第十二届评审组专家 |
---|
湖南省颗粒学会 | 理事长 |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 材料学部副主任 |
---|
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 | 首席科学家 |
---|
中国大洋协会 | 常务理事 |
---|
中国颗粒协会 | 常务理事 |
---|
中国矿业学会 | 常务理事 |
---|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 常务理事、理事 |
---|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