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寿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彭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市
出生日期:1960年10月13日
毕业院校:武汉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籍贯:安徽桐城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人物经历
1960年10月,彭寿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
1978年,高中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武汉建材学院无机材料工程专业学习。
1982年7月至1987年2月,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1982年12月,获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9年,任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1987年2月至1989年7月,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团委书记。
1989年7月至1991年10月,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1989年—1995年,任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1991年10月至1996年3月,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1996年3月至1998年4月,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兼实业管理处处长、市场发展部部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
1998年4月至2
主要成就
彭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彭寿建立了中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高品质浮法玻璃、高透光伏玻璃、超薄触控玻璃、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多种玻璃新材料长期被中国之外封锁垄断的现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产品进口替代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支撑了中国多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了中国玻璃科技与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彭寿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投入到提高中国洛阳浮法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多年来,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中国洛阳浮法的技术攻关项目,尤其是在中国之外同行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为提高浮法技术的心脏——锡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结合中国国情,经过大量热工试验,解决了锡槽密封技术的重大问题,改善了锡槽内的化学稳定性,使浮法玻璃质量提高;借鉴其他行业的电加热技术,将锡液电加热元件由铁一铬一铝合金改为硅碳棒,提高了锡槽的热平衡性和热均匀性;同时解决了浮法锡槽流液道的诸多技术难题。
超薄玻璃
2008年6月,彭寿
社会任职
彭寿兼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材料技术国际促进中心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大连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玻璃协会执委、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副会长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工委员会副主任和华东—华中区域杰工委员会主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时间 | 职务名称 |
---|---|
2007年6月14日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2009年 |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12年6月 | 国际玻璃协会副主席 |
2014年2月19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7年3月底 | 中国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战略委员会主席 |
2018年2月14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 |
个人生活
生活繁忙
彭寿是建材行业远近闻名的大忙人,他常说自己很少三天睡在同一张床上。因为繁重的工作内容鲜少能在同一个城市呆几天,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开始长途旅程,处理完工作后,用有限的时间在飞机、高铁、汽车上休息打盹儿,但白天他却永远是笑容灿烂精力充沛。
人物评价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论技术,在浮法玻璃和光电玻璃领域,彭寿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大咖;论管理,他带领的凯盛科技实现了快速稳步转型;在业界,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发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彰显了其新能源领军者的姿态。”(“2017新能源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辞)
“彭寿,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他带领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我国首片8.5代液晶玻璃基板在安徽蚌埠成功下线,开辟了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少数几个掌握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国家,对保障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9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颁奖词)
“是国士,也是战士;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这个和世界最薄玻璃打交道的人,有着最醇厚的家国情怀。深耕玻璃行业四十载,初心不改;践行科技报国的使命,厚积薄发。那熔炉里跳跃的,是拳拳报国之心。他是中国玻璃工业的一面旗帜,掌舵央企巨轮扬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