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柴立元简介

柴立元简介

淘名人 2024-01-15 15:52 热度:

柴立元

柴立元,男,汉族,1966年9月29日出生,江西省万年县人,冶金环境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主题专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东亚资源再生国际会议中方主席。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8月,推选为“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柴立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万年县

出生日期:1966年09月29日

毕业院校:中南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学位:工学博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66年9月29日,柴立元出生于江西省万年县苏桥乡垱下村,高中就读于青云中学。

1985年,参加高考,考出了总分569分的成绩,那时高考根据估分填报志愿,柴立元比实际分数少估了50分,填报志愿时,报考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

198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时,他打算参加工作,以减轻母亲负担。但凭他的成绩可以直接保研,导师钟海云也力劝他继续深造。读研的3年里,他师从钟海云教授,主攻稀有金属钽铌冶金。

1996年,作为中日交换留学生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一年。

1997年,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8年,应日本导师的邀请,又在日本工作了近一年。

1999年,从日本访问归来后受命组建中南大学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柴立元领衔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组建,并担任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职务任免

据中南大学新闻网2022年1月16日消息,日前,接上级通知,柴立元同志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主要成就

柴立元科研成就

学术论著

柴立元发明了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推动了中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1月,柴立元先后发表SCI论文2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编制国家标准、政策及规范9项,代表性论著如下:

[1] Chai Liyuan, Zhang Chuanfu, Lan Siguo, Pollution Control & Re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 2001.11 (ISBN 7-81061-456-8/Z·027 )

[2] 李秀金主编(柴立元参编),固体废物工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7(ISBN 7-80163-6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20年12月12日

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01月01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

2018年06月01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5年11月01日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专家

2014年10月01日

铅锌产业技术及装备升级战略联盟副理事长

2014年02月01日

湖南省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环境保护合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03月01日至2017年12月01日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主题专家组专家

2011年07月01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年05月01日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年03月01日

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专家

2009年11月01日

Int. Sy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柴立元家里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他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拉扯着7个孩子,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要知恩图报、以善待人。他给女儿取名“翊”,有帮助他人之意,要求女儿品行端正,与人为善。

人物评价

柴立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如一日投身于教学科研第一线,顽强拼搏,不断创新,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与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柴立元作为教育和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他投身于教学与科研,领衔组建了冶金环境工程学科、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创新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作为一名党员代表,他时刻铭记为民为国的信念,将教书育人和冶金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为人民幸福、国家进步不懈奋斗。(中南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