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润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张家口
出生日期:1930年3月2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东北工学院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祖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人物经历
1930年3月20日,于润沧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1949年—195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进入本科后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后主动要求改学矿床开采。
1950年9月—1954年7月,因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4年—1964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1978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1978年—198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采矿室主任工程师。
1981年—1986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86年—199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于润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中国“锑都”——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的设计中,为解决原有开采方法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于润沧作为试验组副组长,大胆突破过去保留1米厚矿石作为护顶的采矿方法,成功组织试验“杆柱房柱法”并应用于生产,开创了中国地下矿山“杆柱房柱法”之先河,使矿石损失率降低40%。
在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设计中,于润沧作为专家顾问组组长,倡导引进“矿块崩落采矿法”取代“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参与科技攻关。
在冬瓜山铜矿深井开采设计中,于润沧提出“探建结合”的开采模式,有效完成了资源储量的升级,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
中国第一大镍矿甘肃金川镍矿位于中国西部戈壁滩,于润沧作为采矿工程负责人,在二矿区的设计中,针对矿床赋存富、大、深、碎的特点,利用主持开发的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成功实现了“采富保贫”的目标,同时,他还借鉴“新奥法”理论,采用曲墙圆弧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
社会任职
于润沧担任中国矿业联合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顾问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委员。
个人生活
布衣院士
对于各种待遇,于润沧不讲究,没有秘书、不配专车,还经常自费买专业书。他和老伴一直住在距离单位不远的一处85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有着可随时上班的优势。于润沧笑说:“子女都劝我买个大点儿的房子,可买得偏远了不方便,买近的,咱又没钱。我就是个布衣院士。”
人物评价
多年来,于润沧始终坚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以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与党同心同德,带领中国恩菲的矿业团队秉持创新理念,坚守工程和研发一线,为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矿业大国,再到向矿业强国目标迈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评)
于润沧在中国矿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人生精彩华章,在同事们的眼中,盛名之下的于润沧公而忘私、睿智谦和、朴实无华,与之相处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他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经济日报》评)
于润沧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专业领域的旗帜,技术创新的掌舵人,但无论是公司领导、业界同仁,还是年轻后学,只要工作需要,他都随叫随到,谁叫随到,没有一点院士架子。(中国恩菲科技管理部部长朱瑞军评)
于润沧是著名的采矿专家,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工程设计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矿山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矿业报》评)
于润沧勤于思考,博采众长,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