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钱皋韵简介

钱皋韵简介

淘名人 2024-01-16 11:36 热度:

钱皋韵

钱皋韵,1927年3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1950年,钱皋韵毕业于交通大学;1951年,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1952年,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1955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1955年—1956年,成为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6年—1964年,担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室副主任;1964年—1987年,担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1986年—1988年,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1999年,担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皋韵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钱皋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27年3月14日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7年3月14日,钱皋韵出生在上海南市区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

1946年9月—1950年7月,在交通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7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从观摩苏联专家的物理教学进入到正式跟班教学。

1952年4月,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3年-1955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

1955年11月—1956年7月,成为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6年7月—1964年4月,担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室副主任。

1964年—1987年,担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

1986年12月—1988年6月,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1999年,担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钱皋韵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钱皋韵组织并参加了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协作工程,在中国铀浓缩技术向离心法过渡的决策中,曾起到过促进作用,主持并参与包括离心机和辅助系统研制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离心机研制体系的建立,并组织了几种离心机的扩大试验和筹建了离心机小批量生产线。

20世纪60年代末,钱皋韵带领核工业部的一个工作小组,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冶金部钢铁研究院等共同协作攻关,通过对苏联分离膜样品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建立了气体通过多孔介质分离的一个简单但能给出清晰的物理图像的模型,并给出了分离膜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测试方法和相应的实验装置。同时,在大量工艺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粉末冶金轧制成型工艺技术路线。最后,团队用4年的时间开发出了可批量生产的中国第一代甲、乙两种分离膜,接着又成功研制成丙、丁两种更高效的分离膜。

1978年以后,钱皋韵在充分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钱皋韵担任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1983年4月—1988年5月)、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理事长。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钱皋韵的父亲只上过旧式私塾,长期失业在家,因家境日益败落,少年时期的钱皋韵长年寄居在兄长的岳父家,从小学到中学的学费,也主要通过申请助学金勉强维持。生计困顿的磨砺、寄人篱下的无奈,熔铸出他自立自强的品格。

人物评价

钱皋韵是中国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为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工业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钱老(钱皋韵)前半生的频繁转岗、奔波劳碌不是汲汲于个人名利,而是戮力于国家使命;不是趋避个人荣辱,而是奉献于民族自强。这种舍小我而顾大我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导源于他朴素而炽热的爱国之心。(《中华儿女报刊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