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清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雷清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岳池县中和乡
出生日期:1938年7月2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8年7月23日,雷清泉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中和乡。
1957年9月—1962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10月—1981年9月,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工作。
1981年10月—1983年10月,被公派到西德汉诺威大学(UniversitätHannover)留学。
1983年11月—1986年8月,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工作。
1986年9月—1991年9月,担任哈尔滨电工学院系副主任。
1991年9月—1995年9月,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工作。
2001年,创立了哈尔滨理工大学长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属高新技术企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7月,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全职院士。
主要成就
雷清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0年11月,雷清泉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科研课题12项,在利用热激电流技术研究绝缘高聚物中的电子运动规律、评定其耐电老化特性和指导材料的改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且达到了中国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发明了共缩聚制备新型省醌黑高聚物粉末材料的新方法,发现了新的导电规律,制成了原始创新的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解决了国际上半导电高分子粉末材料在传感器领域长期未获应用的多项技术难题,新型传感器与大庆的采油电泵机组配套,取得了经济效益。
雷清泉坚持电气绝缘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与电子信息和纳米科技的交叉,强调在电力与石油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为高聚物绝缘材料的热激电流研究和省醌黑高聚物的合成、电磁性能及传感器应用研究。
2017年,雷清泉在国际刊物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目为“An
社会任职
雷清泉担任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科学家(1993年10月—1993年11月),青岛科技大学双聘院士,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第九、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2002年1月起),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3年9月—2005年10月),国际IEEE高级会员(1990年1月—2003年12月),国际IEEE-DEIS-液体电介质技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月—1995年1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89年1月起)等职务。
个人生活
雷清泉年幼时父母双亡,靠着姑姑接济生活,读完小学后,他辍学在家务农。雷清泉13岁时,乡干部找到家里,使他享受到全额助学金及生活补助费,一直到读完大学。
人物评价
雷清泉成为传感器领域的开拓者,为推进其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岛科技大学评)
在雷院士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勤奋努力,默默耕耘,把传承知识、提携后生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哈尔滨理工大学评)
雷清泉是中国国内开展纳米电介质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为中国油气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周长群、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级政工师张强评)
雷清泉院士身上体现出‘献身科学、只做第一,终生学习、持之以恒,艰苦朴素、阳光向上’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我们哈理工人需要认真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国刚评)
雷清泉老师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在生活中和蔼可亲,雷老师治学严谨,全校出名,他的电介质物理学是专业课里最难的一门,我至今仍能清晰记得他上课时的谆谆教诲,以及考试前的辅导和答疑,希望我们这些略显混沌的学生能学到知识。后来,我有幸跟随雷老师做科研,老人家总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