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见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见义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4年3月2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原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4年3月25日,胡见义出生于北京市。
1952年8月—1953年8月,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地质矿业系学习。
1953年8月—1954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俄语专业学习。
1954年6月—1956年1月,在原苏联乌拉乌矿业学院石油地质系学习。
1956年1月—1959年7月,在原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9年9月—1963年12月,担任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副主任地质师。
1963年12月—1964年3月,担任大港油田主任地质师。
1964年3月—1978年8月,担任胜利油田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
1969年10月—1972年7月,担任阿尔巴尼亚石油总局综合组组长。
1978年8月—1999年7月,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1996年1月,担任学位评议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999年7月,
主要成就
胡见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见义研究总结和建立了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和成藏理论,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研究与总结了中国油气藏类型系列;探索与研究海相环境天然气田的形成,主持与研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总报告》。
1962年,胡见义分析研究了大量的第一手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反复对比,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内部湖相泥岩生成油气的运移且在圈闭中聚集成工业规模并形成油气田,提出了见解和认识,总结出了《松辽盆地石油地质和油气分布的九大规律》。在大庆会战的四年多时间里,胡见义参与制定了大庆长垣,泰康隆起,三肇坳陷,安广隆起,黑帝庙凹陷等勘探项目的部署,在发现一系列油气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5年2月,胡见义直接主持研究和制定了东营、沾化、临沂和车镇等凹陷的不同地区十多个勘探项目的实施方案,经过对比和研究,逐步构思了克拉通内裂谷盆地断块发育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理论。
1969年到1972
社会任职
胡见义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亚洲天然气与管道研究中心主席、副主席,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人物评价
胡见义为发现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和国外气田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胡见义是中国著名的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家,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始终工作在工程科技研究与教学第一线,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咨询、学术活动等各项工作,为学部建设和学科发展尽职尽责,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热爱祖国、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评)
胡见义在研究与总结建立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和勘探发现许多大油气田做了很大贡献,在探索与研究海相环境天然气田的形成和在中国国内外研究与勘探气田方面做了较大贡献。(《科学中国人》期刊作者田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