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傅依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岳阳市
出生日期:1929年4月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即岳阳市)新墙乡岭上傅村。
1948年—1953年,在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9月—195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
1955年9月—1960年5月,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0年7月—1963年2月,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20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2月—1964年11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
1964年11月—1966年1月,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青海221厂科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1966年1月—1971年6月,在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原902工程)工作。
1971年6月—1975年7月,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连长。
1975年7月—1983年5月,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长。
1983年5月—1991年3月,担任中国工程物理
主要成就
傅依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4年,傅依备作为特种中子源项目组负责人之一,领导建立了居里级钋的生产工艺,在中国国内首次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
20世纪80年代初,傅依备领导研制成功加速器和中子管用氚靶,满足了国防科研的需要;参加和领导了核试验中放化分析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直接测定裂变燃耗和聚变燃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历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发明了内活化指示剂法测量中子总数和能谱,利用不同指示核素的中子反应阈能值,诊断不同部位的不同能量中子和中子总数,从而揭示了体系中核反应的精细过程和图像,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复杂核反应体系的中子能谱和中子总数的测量,并进一步发展用于带电粒子活化率的测量;自主研发了一种从地下获取气体样品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核试验的取样,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快速的特点,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核爆放能诊断方法;傅依备在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靶的设计与研制技术
社会任职
傅依备担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国家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审定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科技协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名誉主任,四川省核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新乡岭上傅村的一个农民家,父亲傅时贤,母亲黄氏,家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由于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傅依备的哥哥长期在外帮人驾船(木帆船),仅父亲一人种田养活全家,家境十分贫寒,一家人除父亲能识几个字外,全是文盲。
人物评价
傅依备在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研制、核辐射在工业的应用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大学物理学院评)
作为中国核燃料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傅依备曾为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四川大学校友总会评)
纵观傅依备的人生经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为祖国做贡献为荣,是傅依备几十年近乎唯一的奋斗目标,虽逾古稀,仍勤奋不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刘钊、彭忠传、何佳恒评)
1963年跨入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行列,走上一条攻坚克难、科学报国的道路,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砥砺前行,伴随着傅依备的一生,这种跌荡起伏、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不屈不挠、愈挫愈坚、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品格,体现一种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力量,这正是他们这一代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他不仅在学术技术上攻关克难,带领科研团队奋斗在科学实验、参加现场试验、学科发展延拓、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领域且硕果累累;在他任副所长、所长期间,
人物影响
设立基金
2018年10月,傅依备院士捐赠的岳阳县一中傅依备院士励学教育基金成立,原始基金为1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岳阳县一中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