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川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毓川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07日
毕业院校:前苏联顿湼茨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浙江宁波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4年12月7日,陈毓川出生于浙江平湖乍浦镇,原籍宁波。
1952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第二年被选送去苏联留学。
1954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前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9年1月至1963年1月,担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组组长。
1963年1月至1969年9月,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组长、研究室副指导员、研究队副队长。
1969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国家计委地质局(总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队队长、研究室主任。
1978年1月至1983年1月,在地质部(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先后担任所长(1981年)、研究室主任。
1983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地矿部地矿司先后担任副司长、司长(1984年)。
1985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担任常务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1986年1月至1998年4月,担任地矿部党组成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5年,在江西东乡铜矿,陈毓川和唐兴信等人研究了钨在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确定了一种钨铜共生的矿床类型和含钨铁帽的成因。
1974年,陈毓川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的区域成矿模式,开拓了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此后,又赴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开展火山型铁矿研究。
1979年,在程裕淇院士的领导下,陈毓川开展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在“铁矿类型组”、“铁矿成矿系列”、“宁芜玢岩铁矿”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地质作用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四维时空中可以形成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的思想,提出了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而后,陈毓川等人从四维时空角度研究了大厂矿带的成矿规律,建立了大厂矿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对拉么矿床、云开地区的矿床预测均取得了成功;在南岭地区建立了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5个矿床成矿系列,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的概念;在阿勒泰地区建立了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铁、
社会任职
陈毓川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中国GPS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现吉林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陈毓川心中所放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个项目,也不仅仅是跑了多少矿山、找出了多少矿,而是地质行业如何才能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找到应有的位置、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发展服务是他一生的使命。(《中国科学报》评)
“陈老师的特点就是大思维、大格局,站位高,目光远。他无论是在哪个历史阶段,总是会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积极行动,从来不为个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地球化学动力室主任王登红评)
陈毓川为中国的找矿工作、成矿预测、区域成矿理论研究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央视网评)